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字经 > 《三字经》讲义生活的智慧

《三字经》讲义生活的智慧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6W 次

导语: 《三字经》自诞生以来,迅速成为启蒙的首选教材,原因就在于它以最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最丰富的文化历史,从中又体现了人性的深情关怀,加之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广为传颂。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三字经》讲义生活的智慧,欢迎大家阅读!

《三字经》讲义生活的智慧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首先讲常用的数目单位——一、十、百、千、万。“数”,为小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极。古人大概认为“十” 这个数最为圆满,所以有“十全十美”一词。十之外,十十曰百,十百曰千,十千曰万。当然,数不止于万,还有更大的亿、兆等等。但无论最终的数目有多大,都来于“一”。因此,面对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孔孟认为应当“中道而行”,同时也不乏“执一而权变”的睿智。例如,礼虽然规定男女授受不亲,但在碰上嫂子掉进水中时,必急时援之以手。接下来,《三字经》的作者巧妙地用数字把自然时空、人伦日常、生活哲理概括出来。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才,草木之初也。把天、地、人称为“三才”,含有开天辟地及创世的意味。远在2300年以前,诗人屈原就在《天问》中问道:“远古开端时的情况,谁把它传说下来?天地还没有形成,用什么办法来考察它?”(金开诚着《金开诚文集第二卷古代文学研究·楚辞选注·天问》,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 381页。)另外,我们在《圣经》中也可以找到神造天、地、人的记录:“太初,神创造天地。地球是空虚混沌;神的灵运行在黑沉沉的水面上。”(《旧约·创世纪》第1章1~2节)神说:“让我们按着我们的形象,依照我们的样式造人,叫他们管理全地,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爬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他是按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旧约·创世纪》第1章26~27节)

有了天、地、人以后,还要有光。诗人屈原继续问道:“宇宙间昼夜不分,一片混沌暗昧,谁能把它看透?元气充塞乃是整个宇宙的景象,这如何加以认识?宇宙中或明或暗,没有一定,为什么会这样?”(金开诚着《金开诚文集第二卷古代文学研究·楚辞选注·天问》,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81页。)同样的问题,在《圣经》里我们找到了答案。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美好的。他把光、暗分开;称光为昼,叫暗为夜。经过晚上和早晨,就结束了头一日。(《《旧约·创世纪》第1章3~5节》)我们看到,有了光,就有了昼夜一日,就有了时间,否则,我们不知道人在混沌之中会成什么样子。

中国古代的先民在造字的时候,把“日”和“月”合而为“明”,就是“光明”的意思。天上的日月交替照耀,群星播撒着夜空,即使在月亮隐去的时候,天上的星光仍然让夜空不再黑暗。我们发现,光不仅仅诞生了时间,带来了光明,而且使人类脱离了蒙昧,从混沌的状态走向了光明,产生了文明。进一步说,人为万物之灵,只有人才能参悟天地之心,为天地立言,成人文之道。前面所说的心性,可谓人的心灵之光。也就是说,人不能只是作为“动物人”、“物质人”或“经济人” 而存在,人更应该为人的身份——“文明人”而努力。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纲,原为提网的总绳。“三纲”,是指三条基本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君臣的关系,关涉国家大体,父母子女的关系,合为家庭的幸福。我们知道,一张网有许多目,但最后要靠一条纲绳来收缩运动,网才能发挥作用。君臣、父子、夫妇这三层关系也一样,需要有贯穿始终的“纲”,君与臣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领导与下属,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这只是把许多个行政或事业、企业单位转化为一条纲来看。同样的,天下有许多的家庭,也就有许多对夫妇与子女,这也可以提纲为父与子,父与妇的关系。简单而言,国与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而君臣、父子、夫妇是人类社会的三条纲纪。抓住人际关系的这三条纲纪,古人提出明确的人伦要求:

“君臣义”,这是说君臣的关系应建立在公义的基础上,同时,君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中国古代讲究德政,并用礼乐规范了君臣在各自的位置上应当担负的责任,同时也使相近的心性得到应有的尊重。居于这样的立场,孟子提醒齐宣王应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另外,也警告齐宣王说,如果君犯了过错,臣反复劝告而不听的,臣要么离开他,要么代替他。(《孟子·万章下》)可以看出,君只有在其位而谋其政,不能在其位而谋其特权。特权为不义,特权违反了“君臣义”的纲纪。

“父子亲”,这是说父子间应亲密无间。有的人认为父子亲是自然的,其实,父子亲还要在自然之情里面加入自觉之爱——孝。为什么说自然的亲情还不够,还要有自觉的爱呢?孟子说:“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孟子·万章上》)孟子举出种种自然之情的现象,可谓后浪推前浪,但这都不是自觉的爱。大家不妨想想,自然之情人人都有,但几人不是负心人?我们看子女成家以后,到了五十岁还能爱慕父母的,很少。恋爱的情侣,结婚之后还能体贴对方的,很少;官场败露,不四处揭露同党的,很少。可是,当初这些人也表达了深深的感情,为什么事后反差如此之大呢?我看,根本原因是想从对方身上获得便利,这种感情的基础是自私的欲望,虽然是自然之情,在短时间里倒也其乐融融,但没经过文化的洗礼,自觉的爱发不出来,问题迟早是要暴露的。自觉的爱,在自身可能是空空如也,但同时必定是充实饱满,自觉的爱与澄明的心相应,这是一种至情至性的道情,也是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父与子的关系,父亲理所当然要做子女的表率,这样才能体现“父子亲”的纲纪。

“夫妇顺”,这是说夫妇俩应和顺不争吵。夫妇共同组建了一个和睦的家庭,合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父严母慈,进一步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反之,如果夫妇不顺,家庭终日不宁,必然缺少祥和之气,埋下离婚的隐患。大家不妨想想,离开了家,离开了彼此,人生何处是归宿?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同心”的意思,是说在文化传统的关照下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可以应对世俗中蛊惑人心的“财色”问题。如果丈夫不能严以律己,妻子想要尽其家庭本分也很困难。可以看出,只有超越生理的混沌、混乱,体认恩爱、理性的夫妻之情,“夫妇顺”的纲纪才能得以延续。

总的来说,能否坚守义、亲、顺的立场,是对每个人的人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不义、不亲、不顺则是社会混乱,家庭分裂,事业失败的开始。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时,季节,四时,四季。运者,动也。古人认为宇宙间有个力量在运动,因而有四时的转变。四时之中,春为发生,夏为长嬴(yíng),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春季三月:孟春、仲春、季春。春天,东风徐徐,冰渐融化,土中的虫豸,水中的鱼儿,开始活动。这时,草木萌芽生长,梧桐花开,浮萍满塘,又见彩虹。这时,大雁、燕子从南方飞来,野外的公牛公马与牝牛、牝马进行交配。春分的时候,昼夜一样长,有了雷声,开始闪电。

夏季三月:孟夏、仲夏、季夏。夏天,南风湿润,地温渐高,雨声哗啦。蛤蟆呱呱叫,蚯蚓从土里钻出来看热闹,但蟋蟀却在穴中乘凉,而雏鹰又在暑天练习搏击。螳螂出生了,蝉也开始鸣叫着。春麦即将成熟,而腐烂的草又变成了萤火虫。在这个季节里,放牧时牝马要与公马分开,不要忘记系住公马。到了夏至的时候,白天成为一年中最长的。此时此刻,人要平心静气,停止声色之事。值得注意的是,六月介于夏秋之间而单独成为一个季,在“五行”中属“土”,也就是说,比《三字经》更早的时候,一年有五个季节,并与五行相配。

秋季三月:孟秋、仲秋、季秋。秋季,刮西南风的时候,水雾蒙蒙,寒蝉鸣叫,鹰击小鸟。刮大风的时候,鸿雁,燕子回归南方,群鸟藏食过冬。虽是收获的季节,但也多种冬麦。虽在菊花盛开之时,但草枯黄,树叶落。秋分的时候,昼夜的时间与春分时一样长,但雷声消失。这时,在土穴中越冬的动物准备着过冬,河水开始干涸。

冬季三月:孟冬、仲冬、季冬。冬季,水结冰,土上冻,天空不见彩虹。渐渐地,冰增厚,地冻裂,老虎始交配。冬至的时候,白天成为一年中最短的,天地阴阳互不交往,各自闭藏阻塞而形成冬季。此后,万物又慢慢萌动,在涓涓流动的泉水旁边,人们或是伐木,或是砍竹子。接着,雁南飞,鹊筑窠(kē),鸡下蛋,鹰迅猛。一年的日子即将结束,新年即将在爆竹声中到来。

可以看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其实,我只是转述《礼记·月令》中与季节表象相关的内容,其中于相应的时节做相应的事情,我并未录入。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就是对天道的敬畏,天道的本质特征是运行不息,四时、昼夜只是其表征而已。因此,人应当效法天地,顺应生、长、收、藏;培养天德,遵循天道之健,自强不息。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上面谈了天时中的四季,这里接着讲地利中的方位。东、西、南、北,为四个基本方位,但都源于“中”。除此以外,东南西北还可以加上上下,就叫六合。或者加上四个角,就叫八方。八方再加上下,就成十方。但不管是四方、六合、八方、十方,最根本的却是“中”。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礼记·大学》说的“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勿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在絜矩之道的论述中,有上、下,前、后,左、右等几个方位。表面看来,在絜矩之道的论述中有上、下,前、后,左、右等几个方位,其实,论述的核心是“中”。显然,这几个方位隐藏着“中”,即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三条不同层面的线同时经过了一个点——“中”。那么,我们不难想到,只有球形才能符合这样的条件。所以说,这是一种既圆满又缜密的立体思维,而非平面思维。总的来说,人如果建立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也就不敢妄动,同时又将无所不动。我想,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中”的意义。

其次,《史记·封禅书》转述《尚书·舜典》上的记载,说舜在一年当中的二月东巡狩,至于东岳泰山,用柴烧火祭天,接着按次序遥祭东方各名山大川,然后接见诸侯。核正四时、十二月及一年的日子;谐和音律,长度、重量、器量的规格;以及修明礼制等相关事宜。五月,巡狩南岳衡山;八月,巡狩西岳华山;十一月,巡狩北岳恒山。巡狩这些地方的时候,都和到东岳泰山的礼制一样。除了四岳以外,每隔五年巡狩中岳嵩山一次。可以看出,二月为仲春,五月为仲夏,八月为仲秋,十一月为仲冬。就是在春夏秋冬中间的一个月依次到诸侯那里去视察,除了正礼乐之外,还借以济弱扶贫,安抚天下百姓。这就发挥了“中”的作用,既治了国,又使天下平。

其三,“中”的智慧,还直接影响了古代建筑。例如北京故宫,它的全部布局就以一纵向的中轴线建成,在这条中轴线上,分前朝及后宫两部分。前朝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位于轴线的前部。后宫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位于轴线的后部。再如中国书法的甲骨文、秦小篆,都有明显的中轴线特征。至于行草,仍然是在中轴线的基础上形成的连绵气势。

综合来看,四时之“运”与四方之“中”的化合体现了恒常的动态与基本的秩序,万物正是在各自的秩序中有条不紊地运转。也就是说,从“中”的视角里,我们看到了生命既有其独立性,又如此紧密地相互联系着,这也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意义吧。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行,运行,流动。“五行”指出宇宙间的力量在五种物类中的体现。换句话说,就是宇宙由五种物类组成。这五种物类,以水、火、木、金、土作代表。

水,代表液态,水性流动。

火,代表燃烧,火性炎热。

木,代表植物,木性生长。

金,代表金属,金性坚固。

土,代表土壤,土性包容。

那么,宇宙间的这个力量是如何促使这五种物类发生变化的呢?

首先是“相生”的规则。生,即生发、生成、生养。一般而言,“生”从木开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刚好成一个圆形。其次,是“相克”的规则,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刚好成一星形。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