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字经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23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23集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W 次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直到现在也不失为一本好书。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23集

  第二十三集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本集导视〕周王朝历时八百年,但是为什么要向东迁都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周天子王纲的坠落?而各诸侯国又为什么要争相称霸、同室干戈?《三字经》中所指的“五霸”都是哪几个人?他们又是怎么成就霸业的呢?

传说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周文王到河边请姜太公出山辅政,姜太公要求周文王亲自为他拉车,周文王用尽气力拉了800步。姜太公笑道:“我保你周王朝800年天下。”后来,周王朝果然历时800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那么周王朝是怎样开始衰落的?又为什么要将国都向东迁移呢?周王朝东迁之后,史称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此时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争相称霸,同室操戈,战火四起,这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五霸强,七雄出”。那么,春秋五霸都包括哪几个人?他们又是怎样成就霸业的呢?

我们上一讲讲到,周朝到了公元前的770年左右,发生了一件大事,而这件大事就导致周朝的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三字经》里边的话是“周辙东,王纲坠。呈干戈,尚游说。”这件事情的起因是由于周幽王,“也无道”,是一个无道的昏君。旁边就有好多大夫去劝谏,而有一位姓褒的大夫,劝谏了以后周幽王不光不听,还下令把他关押起来,所以他的族人当然千方百计要把他救出来。这个褒大夫的族人听说周幽王好色,就拼命地寻找美女啊,这一下,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便将她买下了,买下了以后加以培训,教她唱歌跳舞,给这姑娘起了个名字叫什么呢?褒姒。

要说这个名字其实是很奇怪的,为什么奇怪大家知道?这个“姒”是什么意思?在古汉语当中,这个姒一般是指比较年长的女孩子,或者在同辈里面排行靠前的女性,这个叫姒。所以,这个褒姒可以是褒大娘,也可以是褒大妈,最好最好是褒大姐,但她怎么都不能称褒小姐。

所以这个褒姒就是一个褒大姐,族人就把她打扮好、培训好,献给了周幽王,替褒大夫赎罪。

这个可怜的女孩到底姓什么是没人知道的,只不过给她起了一个姓叫褒,为什么呢?因为是褒大夫献给您的,您原谅褒大夫吧,所以给她安了一个名儿叫褒姒。这个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东周列国志》,这当然是一个小说了,但是也可以看出民间的传说,是怎么描写这位褒大姐的呢?“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子,终于被褒国的人找到。周幽王一看褒姒,惊为天人,当然就非常宠爱,马上就立她为妃,并且同时赶快把褒大夫给放了。

周幽王得到了这个褒姒以后,非常的宠幸,所以他的生活也就更加的荒淫无度起来。这个我们当然还是要声明,这个是把不应该算的账赖到一个很无辜的女孩子身上,这周幽王本来就很荒淫,所以这个女孩子应该是个牺牲品。褒姒当然心里不高兴了,莫名其妙,你把我买来又献给王,史籍的记载说她是“艳若桃李,冷若冰霜。”这周幽王荒唐到什么地步?悬赏说:“这普天下,有谁能够使我这个爱妃破颜一笑的,立赏千金。”这个时候,前面提到的虢石父这个奸臣,就想了一个主意,什么主意呢?就是中国历史上太有名的一个故事了——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点燃了报警的烽火台,各国诸侯以为敌人入侵,马上带兵赶来勤王,到了以后才发现受了骗。后来犬戎真的来进攻了,周幽王又点起烽火台,但各国诸侯都不再来了。结果周幽王被杀,都城变成一片废墟。犬戎撤走后,各诸侯立原太子为周平王,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周迁到了东方,变成了东周。为什么“王纲坠”呢?为什么周天子没用了?周天子说话没用了,没人听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迁都就意味着国君完结吗?国君没有号召力了吗?当时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周王室东迁以后,政治格局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首先,在这一朝统治中心大搬家的过程当中,千里迢迢啊,从西安搬到洛阳,今天要把一个政府从西安迁到洛阳,那都是不得了的事情,何况当初啊。在这个大搬迁的过程当中,秦国、魏国、郑国立了大功。什么大功呢?保卫王室,帮助王室完成了向东的搬迁。为了酬谢,周平王就将原来只有自己直辖的一些中心区域,奖励给了秦国,而这就使原来偏居西北一角的,一个不起眼的秦国,一个从来就不参与中原事务的秦国,骤然强大起来,变成一等一的强国。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轨迹,别忘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就是秦国。没有这一个事情,且轮不到秦国呢,它哪有那么大力量?所以一件事情,影响了中国后来历史的进程。

其次,王室东迁以后,许多原来的制度、规矩还怎么讲?没法讲了,你落花流水啊,狼狈东窜啊,你还有那些威仪,怎么讲?都没法讲。这就是孔子讲的什么啊?“礼崩乐坏”。诸侯之间动不动干戈相见,弱肉强食,相互兼并,许多小国就在这个当口消失了。现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问题,就是当初那些消失的小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搞不清楚。

从国家的数字上可以看出,西周的初年,咱们讲过中原地带就有三千多个国家,对吧?而到了春秋的时候,就剩下了1800多个国家,有1200多个国家被灭了,没了。到了春秋末年,剩下几个大家知道吧?20来个。有两千多个国家被灭掉了,而到了战国,大家能够想起来也就是战国七雄。当然在战国七雄的同时,还有一些小国家的,但没人想得起来了。

◎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第三,周室东迁以后,原先由周王室经营的好多文化事业、经济事业,都不再掌握在王室手里,那么多本来附属于王室的人,都失去了固定的职业,成了今天的自由职业者,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人没有铁饭碗了,他们有的就像孔子那样从事教育,有的下海经商,有的靠自己的知识参与政治,东搅西和,在各国诸侯之间游说,充当诸侯的工具,同时,也趁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诸子百家里面的纵横家。所谓纵横,表面意思就是横着来直着去,就在里面搞啊。当然,后来有了别的含义。

这难道还不是“逞干戈,尚游说”吗?所以《三字经》里面这六个字是一种惜墨如金的高度的概括了,水平非常高。周朝无奈地分成了西周和东周。

周平王东迁之后,史称东周。此时的周朝虽然还存在,但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各诸侯国争相称霸,战火四起,所以历史上把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么,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在历史上又留下了哪些著名的人物呢?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为什么叫“五霸强,七雄出”呢?五霸就是指春秋时期五个霸主。因为我们知道,春秋也是东周的一部分,东周完了,“王纲坠”,周天子的话没人听啊,他也管不了事,也担任不了诸侯之间纠纷的仲裁者了。有谁来仲裁纠纷啊?由诸侯之间最强大的人,胳膊最粗的人,拳头最大的人来当霸主,实际上替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在春秋期间,一般公认有五大霸主,所以叫“春秋五霸”。

所谓的“五霸强”是指哪五霸呢?为什么说他们“五霸强”呢?他们以什么形式来体现他霸主的地位呢?开会,当时叫会盟。因为我力气大,我叫你们都来开会商量一件事情,这事情实际上他说了算,不听我揍你,这也就是叫“五霸强”。他们实际上替代了周天子号令诸侯的地位。“王纲坠”,完了,你周天子的威信扫地。有哪五霸呢?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实际上一般通行的就是这五个: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霸之间彼此关联,一环绕一环的,一个牵着一个的,而这五霸每一个人都有非常精彩的人生轨迹和故事。有的人很壮烈,有的人很狡诈,有的人很迂腐,有的人很可笑,但是他们是五霸。这个我给大家一一作个介绍。

先介绍齐桓公。齐桓公,名叫姜小白,姜太公的后代。这个齐桓公任用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进行改革,他叫管仲,尊称管子,他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位了不起的理财家、财政专家、行政专家。齐桓公利用他进行改革,选贤任人,加强武备,发展生产。管仲这个人了不得,为什么?孔子对管仲有很高的评价,在《论语》中大家可以看到,孔子谈到管仲很尊敬。

◎管仲 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系后人依托之作。

◎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姓姜,名小白。任用管仲改革,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会盟。安定了周朝王室内乱,并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当时这个姜小白,也就是齐桓公,打出一个口号非常有名,是什么?“尊王攘夷”。“尊王”,我尊敬周天子,实际上也是说说,他也不把周天子当回事。“攘夷”,抵抗外族入侵。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

在历史上,这个齐桓公怎么说他好呢?这个人要说精明是精明,要说愚昧也愚昧,要说仁爱他也不是不仁爱,可要说他残忍也是真残忍,而且结局很悲惨。这么一代霸主,结局很凄凉。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重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日渐强大,成为各诸侯国的领军式人物。但为什么钱文忠教授却说齐桓公是既精明又愚昧,既仁爱又残忍的君主呢?他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呢?

在历史上,现在我们好多人把齐桓公给忘了,但是记住了齐桓公的一个大臣。什么人呢?易牙。易牙是谁呢?中国烹调的老祖宗。中国菜好吃啊,咱们现在宣扬国粹,中华烹调艺术,举世无双啊,烹调艺术一般都是以易牙做老祖宗。这个易牙,根据《管子·小称》记载:“夫易牙以调和事公”。“调和”这两个字就是今天调和矛盾那个调和,在古汉语当中没那么复杂,调和就是调和百味,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味道调和的很美。古代又没有味精,又没有鸡精,各种鲜味是靠调和的,南方话叫“吊”,就是我用什么方法把味道给吊出来。高汤,就是吊味。鱼翅没有味道,鱼翅有什么味道?比粉丝还没有味道,你得用高汤把味道给吊出来,所以“调和”是这个意思。

这个易牙看样子就是一个御用的厨师长,但这个易牙是一个大大的奸臣。有一天,易牙又去伺候齐桓公,“以调和事公”嘛。他说:“大王,您还有什么味道没吃过啊?小的给您整一个”。齐桓公说:“惟蒸婴儿之未尝”。蒸小孩子我没吃过。这易牙怎么干?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他回去把自己的长子给蒸了,献给齐桓公。易牙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就是为讨好齐桓公啊。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的645年,齐桓公手下真正的一个大臣、贤明的大臣管仲,病重。齐桓公就问他:“群臣当中谁能够替代您做相国。”管仲要不久于人世了,齐桓公就去问这个管仲。管仲老练,这种贤臣不得了的,他怎么敢先推荐啊?他肯定先去摸摸你国君的想法,所以就说:“了解臣下的,没有人比得过君主啊”。那意思是您别问我,您应该最了解臣子,您应该知道谁能接替我。齐桓公问:“易牙如何?”问那个易牙怎么样?管仲的回答是:“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这个易牙不行,管仲一下看到底了,你不合人情,要么就是虚伪,要么就是疯癫,虚伪的人怎么可以为相,疯子更不能为相。管仲就样回答。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又问另外一个人,还是一个奸臣。管仲说:“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也不行。他又问另外一个人,“竖刁如何?”竖刁是什么人大家知道吗?他为了讨好齐桓公,自己把自己给阉割了,为了表明我忠于你皇上,想让我干嘛都行,就这么一个人。所以管仲说:“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

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话,重用的恰恰是这三个小人。

管仲十分清楚地看到,这种不择手段讨好君主的人,不仅个人品行恶劣,而且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卑鄙目的。这样的小人一旦执掌大权,那将是人民的灾难,国家的末日。但齐桓公被这三个小人讨好得非常舒服,并因此失去了判断力。他不听管仲之言,重用这三个小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齐桓公的四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的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公子,各率党羽争位,都想当霸主,接霸主位。冬十月初七,齐桓公病死。我们知道历史在公元前841年以后,就比较讲得清楚了,我们基本上能够努力告诉大家发生在哪天了。姜小白死于宫廷政变,他是被我们前面提到的易牙他们三个奸贼禁闭在寝殿里活活饿死的。那么喜欢吃的一个人,最后是被饿死的,民间说这是报应。他吃了易牙的儿子,而最后在易牙参与下把他禁闭在寝殿里饿死。

而他的这五个儿子,没一个管老子的,各自发兵在打对方,要夺位。齐桓公的尸体就放在那儿,撂在那儿,撂了67天,撂到尸虫都从窗户里爬出来,下场极惨。

齐桓公重用贤臣管仲,国家日渐昌盛富强,于是齐桓公当上了春秋五霸之首。但是,功成名就的齐桓公,开始喜欢并重用那些不择手段讨好君主的奸佞小人,结果不仅国家分裂,自己也被活活饿死。可见重用什么样的人,对于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春秋五霸的第二个霸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

第二个霸主是宋襄公。宋襄公的称霸在今天我们看来是一幕滑稽戏。为什么呢?因为宋襄公这个人实在太迂腐。但是我个人对于宋襄公一直抱有一份敬意,因为他迂得令人同情。宋襄公在位于公元前的650年到公元前的637年间。宋国的实力,实在是说不上强大,拳头不大,胳膊也不粗,但是他抵抗不了成为霸主的诱惑。齐桓公去世以后,这个宋襄公也一心想当霸主,希望能够接着齐桓公当霸主。我们前面讲到齐桓公有五个儿子,彼此打来打去,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公子昭,他没打过另外四个公子,就来投奔宋襄公。宋襄公一看,哎,霸主的儿子来投靠我了,这是一个机会。当然,他本身也比较仁义,因为历史人物的内心是很复杂的,我们不能用一种单一的情绪去判断他。在很复杂的心情下,宋襄公收留了这个公子昭。

◎宋襄公 名兹父,春秋时宋国君,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在位。齐桓公死后,他与楚争霸,一度为楚所拘。公元前638年伐郑,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他坚持“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公元前的642年,也就是齐桓公死后一年,齐桓公刚死,这个宋襄公就自作主张,通知各国诸侯,他要出头嘛,就说:“大家一起,把这个公子昭护送回齐国去当国君,你们各国都要派兵相助,壮壮声威。”大部分诸侯一听是你宋襄公,这不是叫嗑瓜子嗑出个臭虫——充人(仁)嘛,就显你个儿大,没人理。只有几个小国,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派了一些兵马来了。宋襄公就带着这么一支小国联军杀向齐国,还蛮狠的。

那么齐国在当时的情况是:第一,齐桓公刚死,国家乱着呢,看见你宋襄公带着兵马杀过来,而且里边好像还不止是你宋国的兵马,还有好多别国的兵马,也不知道虚实,一下就软了。第二,看样子公子昭这个人在齐国很有口碑,大家也都同情他。所以呢,齐国的人就起来把几个奸臣杀了,把这个易牙给赶跑了,就在当时的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以后,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这一下自我膨胀得厉害,你看我国家小,你齐国比我大,但是你别忘了,齐孝公你是靠着我宋襄公才当上齐国国君的,所以他自认为是办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自己到了有足够的威望来当霸主的时候。于是,他也要开会,召集诸侯把自己盟主的地位给确定下来。他派出使者,先去两个大国——楚国和齐国,把会盟诸侯的事情先跟他们商量一下,沟通沟通,先取得楚国和齐国的支持。

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要想取得霸主地位,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国力强大。宋襄公仅仅做了一件帮助齐孝公登上王位的事情,就觉得自己可以有资格来争霸主之位了。那么,别的国家会同意吗?楚国和齐国的两位国君,又会采取什么态度呢?

开始的时候,当时楚国的国君叫楚成王,他接到宋襄公送来的信,乐了,就想笑,觉得太可笑了,说:“这世界上还有宋襄公这样不自量力的人啊?”本来就不想来,但是楚成王旁边有一个厉害军师,就建议楚成王,说:“让他开会,咱们参加这个会去,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进军中原,确定我们霸主的地位。”所以这个楚成王是有自己打算的,就答应来开会。宋襄公很高兴,你看,楚国的国君要来了。

宋襄公的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的638年,到了这一年秋天开会的时候,楚、陈、蔡、许、曹、郑六国国君来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的国君没来。开会的时候,宋襄公首先发言,他当主席嘛,他就说:“诸侯都来了,我们在此开会。我是要模仿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辅佐王室。”我们都要去帮周王室、周天子,他的想法还是比较纯洁的。“停止相互之间的战争,天下和平。诸位看如何?”楚成王心怀鬼胎,他说:“哎,您说的很好,但是谁是盟主啊?谁是霸主啊?”这宋襄公一听头晕了,你还不把我当霸主啊?这会是我开的啊。这好办,宋襄公就说:“有的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宋襄公这话有意思,有功论功,宋襄公认为自己有功,齐孝公是他送回去的,把齐国的内乱解决了。退一步讲,认为他宋襄公没功,那么没功论爵吧,谁爵位高谁盟主。楚成王明白他的心思,他话音刚一落,楚成王就讲:“那行啊,楚国早就称王了,我是王,你宋襄公是公啊!公侯伯子男,王爵在上头,你比我低一等,我看我来当霸主吧。”楚成王一下就坐在霸主这个位子上。宋襄公一看,这不是瞎闹嘛,自己折腾了半天来开会,一开会开出一个主席来,而这主席是楚成王。宋襄公涵养再好也忍不住,就拍桌子大骂。骂什么呢?说:“我的公爵是周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而你这个王,是你们楚国自己的封的。”楚国是自己封自己为王的,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根本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他自己也叫王。“你有什么资格做盟主?”

楚成王立即反击说:“你莫名其妙,你说我这个王爵是假的,你把我请来干什么?这不是你请我来开会的吗?”

宋襄公说:“楚国本来是子爵啊。”因为楚国是封在中国南方的,原来不是很重要,只不是公侯伯子男里边的子爵。“你今天是假王压真公。”就是说一个假的楚王压他真的宋襄公。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事情了,只看见楚成王带来的随从开始脱衣服,就在会场上脱衣服,等袍子一脱下,里面全部是铠甲。参会人员猛然惊醒:因楚成王是想好了来的!

宋襄公认为,自己想当霸主是为了辅佐周天子,平息战乱,让天下太平。却不知道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争霸本身就意味着战争了。楚成王也想当霸主,但他是靠拳头来说话的。那么,有备而来的楚成王,会怎样对待宋襄公呢?

这个楚成王不守信用。他带来的打扮成仆人和侍者的人,纷纷开始脱衣服,而里边全是铠甲。这些人露出了真面目,就一下冲到会场上。一看楚成王带着兵来了,在场的诸侯都逃掉了。楚成王下令把宋襄公抓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宋国。这宋国本来想当霸主,现在自己的国君宋襄公被人给抓了,而且被人押在车子上。人家率领大军来攻打宋国,幸好宋国在那个时候还比较有朝气,都有防备。所以楚成王没有能够一下子灭掉宋国,他也只能率兵撤退。但是,撤退的时候,楚成王就把这个宋襄公拖到自己的车子上,顺便带回楚国了,宋襄公就被俘虏了。

后来,一直过了好几个月,在齐国、鲁国的调停和请求下,齐孝公还是念这份情的,而楚王觉得抓你宋襄公也没什么用,就把宋襄公放回来了。从那个时候起,宋襄公就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他拿楚国也没什么办法。

终于有一天,宋襄公听说,郑国实际上是积极支持楚国做霸主的。这郑国很小,国力也不大,宋襄公就想出出心中怒气,我先把你郑国给灭了。过了不久,郑国的国君去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这是个机会,那就是公元前的638年夏天,宋襄公不顾反对,出兵伐郑。一打郑国,郑国肯定向楚国求救,楚国肯定要救郑国,不然自己面子哪儿去,我还怕你宋襄公不成?这个楚成王直接发兵,杀向宋国。这招很厉害的,他不在郑国跟你纠缠,你宋国不是率兵在打郑国嘛,他直接攻你宋国。

宋襄公这下软了,这边郑国还没攻下来,自己老巢又被楚成王打进来了,所以赶紧撤军。到了一个河边,扎好营盘,这个时候楚国的兵马也到了对岸。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就开始了。

宋襄公旁边一个随从就跟宋襄公讲:“楚国只不过是为了救郑国,现在我们已经从郑国撤退了,咱们又打不过楚国,别打了,跟楚国讲和。”宋襄公不干,这个人特别拧。他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是他不讲仁义啊!”楚国是不讲仁义。“说好开会不带兵的,却带着一帮当兵的,披上一件外衣就来了,他不守信用。所以,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可是我们宋国是讲仁义的,不义之兵怎么能打得过仁义之师呢?”所以宋襄公叫人特意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绣着两个字:“仁义”,就举着这个大旗准备跟楚国决战。

到了第二天早晨,历史上最好笑的一幕上演了。

宋襄公高举仁义的大旗,真的能打败楚军吗?历史上的宋楚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可笑的事情?而国力弱小,又始终没有能够真正成为霸主的宋襄公,为什么能够名列春秋五霸之中呢?

楚兵开始过河,宋襄公这边在河对岸等着呢。宋襄公身边有个人叫公孙固的,是他的一个大臣,就跟他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就杀过去,一定能够取胜。”宋襄公回头非常庄严地指着那面大旗上的“仁义”,就讲:“人家连河还没过完你就打人家,这算什么仁义之师?我们等他渡完河再打,堂堂正正的。”等楚军已经渡过河了,已经渡过来布阵的时候,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主公啊,他河都渡过来了,现在正乱着,阵脚没稳,我们应该冲锋,把他击垮。”宋襄公又庄严地指着仁义大旗说:“你怎么老出歪主意,人家阵还没布好,你就去打他,你这叫仁义吗?”他又不打。宋襄公的话刚说完,楚军布阵布好了,就一路杀过来。而宋襄公的确非常勇敢,这个人很拧,第一个带头往前冲,但是他一冲冲得太快了,直接冲到楚军的阵中间去了。这个宋襄公大概是平时对下属不错,所以下属拼命把他救出来。他回头还找那竿大旗,旗子也不知道哪儿去了。

宋国的老百姓对宋襄公骂不绝口,说他导致我们宋国大败,这完全可以取胜的嘛。宋襄公一瘸一拐的还在那里唠叨,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这里边就有了一个成语,叫“不擒二毛”。什么叫“二毛”呢?不是两根毛,是头发已经斑白了,黑头发和白头发都有了,不就“二毛”吗。“二毛”当时是指上了年纪的人。

他说:“我不仅不能乘人之危,我还不能擒人二毛。”也就是说,我只要看到头发花白的,我还不能抓他。“这才叫仁义之师。”

所以我们知道,这位宋襄公是一个堂吉诃德一样的人,是一个愚得可爱的人物,但是又的确愚得有点值得让人尊敬的人物。

公元前的637年,受伤大败的宋襄公伤口感染,结束了他比较悲壮的一生。在春秋乱世当中,他是那种不切实际的、空谈古时君子风度的人,为了恪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经常处于被动,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敌军身上,以至于他争霸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受辱的过程。宋国是小国,宋国吃了败仗,证明宋襄公对仁义的理解有问题,也证明他对自己的实力完全不了解。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讲信用、讲仁义,才使这一位弱小的宋襄公,也名列春秋五霸的第二位。至于春秋五霸的其他三霸,那只能请大家听下一讲。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