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字经 > 钱文忠三字经解读

钱文忠三字经解读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7W 次

钱文忠是如何解读三字经的呢?大家知道吗?下面来看看!

钱文忠三字经解读

「画外音」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三字经》讲完了元朝之后,开始讲述明朝。元末各处的反元斗争,遍地而起。这时由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而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同时他也是继汉朝刘邦之后的,又一位平民皇帝。朱元璋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的童年又是怎样度过的?年幼的朱元璋又为什么会去做和尚?朱元璋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了万人敬仰、威震四方的一代帝王的?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37集

钱文忠: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的,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主要是讲述了他的这段历史故事,因为他的确是崛起于民间,他的出身非常贫寒,“久亲师”讲的是他经常很长时间亲自率领军队,亲自参与作战,那么他接下来,在明太祖以后他就把皇位传给了建文帝。但是建文帝接过皇位,在皇帝这个位置上仅仅只有坐了4年,所以叫“方四祀”。这是《三字经》讲明朝历史的开始。1351年反抗元朝统治的这种武装斗争遍地而起,其中韩山童、刘福通利用白莲教,民间的宗教,所发动的红巾军是其中最重要一支力量。而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在红巾军中发迹的,朱元璋小时候的名字叫重八,又名兴宗,后来改名元璋,字国瑞。叫朱元璋是后来的事情,他小时候就叫重八,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所以他叫朱重八。那么朱元璋的父亲,也就是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后来讲的叫朱世珍,没有那么好的名字,最早叫朱五四,就是今天五月四号的朱五四。朱元璋的妈妈,这个名字也没后来讲得那么堂皇,在当时就叫陈二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因为我们知道,按照元朝的制度,庶人无职不许起名。

「字幕」庶人无职不许起名——清《春在堂随笔中》

钱文忠:一般的老百姓如果没有官职,连名字都不许有,元朝是有这个制度的,你只能按照你的排行,按照你在家中你的排行,随便取个数字、编个号就完了。在元朝统治下老百姓只有编号,没有这个名字。那么当然,和大多数这种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生是有传奇色彩的,后人给附加了很多传奇色彩。据说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的时候,曾经做了一个梦,而我们知道,我们已经随着《三字经》一步一步往下推,我们已经把中国历史的一些最基本的故事,基本上都听完了,我们现在完全可以知道这个梦里边会发生什么事。第一个,一定有一个神仙。第二,这个神仙一定会给他的妈妈吃一颗仙丹,而吃下去了以后,他妈妈马上会醒过来,一定会觉得满嘴余香,而一定会在朱元璋降生的时候,红光满屋,一定是这样。当然这个故事后人编的还厉害一点,编到什么地步啊?说当时的邻居突然看到朱元璋的家里,那时候还不是朱元璋,叫朱重八,朱重八的家里突然散发出红光,像着火一样,说很多人还拎着水来救火,那无非是把故事编得更像一点。

「画外音」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同时他也是继汉朝刘邦之后的又一位平民皇帝。所不同的是,刘邦是布衣登帝位,而朱元璋是和尚做皇帝。那么这样一位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的童年又是怎么度过的?年幼的朱元璋又为什么会去做和尚?

钱文忠:由于家境贫困,朱元璋从小营养不良。所以小时候瘦得是皮包骨头,朱元璋的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因为他长的实在是太瘦小,跟难民一样,所以他们就把很小的朱元璋,幼小的朱元璋送到了附近一个寺庙——皇觉寺,让朱元璋拜那里的老和尚为师。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说实在家里是养不活他了,饿得不行,他自己投奔到庙里去。朱元璋到了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有一个地方叫孤庄,为一个地主叫刘德的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在放牛的过程当中,这可对朱元璋太重要了,为什么呢?他在放牛的过程当中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这些小朋友,后来一起长大,这些人后来为了明朝的建立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都是朱元璋放牛时候的这帮小兄弟。朱元璋从小聪明、顽皮而且他多少还读过那么几天书,所以呢特别有鬼主意朱元璋,一般的小孩子都喜欢玩游戏,但是大家知道朱元璋最喜欢玩什么游戏?朱元璋最喜欢扮皇帝。所以他经常,穿的衣服是破衣烂衫,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又是个放牛娃,他把棕树叶子撕成一丝一丝的,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板,木板,放在头上做平天冠,皇帝的帽子都这样,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自居为皇帝。而旁边这些小伙伴,就是后来成为大将的徐达、汤和、周德兴,朱元璋就要求他们每人去找块木板,找木板干什么呢?当手板,不是要捧着的吗?

向他作揖、三跪九叩、山呼万岁。朱元璋最喜欢玩儿的是这个游戏,从小过这个皇帝瘾。而当放牛娃的时候,你这个装皇帝会装皇帝,你的主人不会把你当皇帝看,你还必须去给主人放牛,他放牛的时候经常挨到主人的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所以只能饿着肚子放牛,所以就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个朱元璋真是脑子够用、胆子够大、手段够辣。有一天放牛的时候,饿着肚子的朱元璋就问这个徐达、汤和、周德兴,这三位后来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将,小哥们儿几个肚子饿不饿?饿。饿怎么办?朱元璋说,把旁边一头小牛牵过来杀了。朱元璋就叫他们把一只小牛给杀了,大家几个小兄弟把这只牛杀杀烤烤给吃掉了。没多久,这整个一头牛,就剩了一堆牛骨头、一张牛皮、一根牛尾巴。就被这几个兄弟吃掉了,那把一头小牛给吃掉了,这回去怎么给地主交待呢?朱元璋又想了一个歪脑筋。这个时候,徐达、汤和、周德兴在相互埋怨,我说不要吃的吧,那个说你说不要吃,你怎么也吃了?大家都在埋怨,这回去不要命了?这个时候又是朱元璋站出来,他让大家把牛骨头和牛皮给埋好,把杀牛的血迹洒上土给弄好,然后把那个牛尾巴插在一个山上的岩石缝里头,回家对主人说,小牛钻到山里边去了,你看尾巴还在,身子没了,我们没吃,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小牛就钻到这条缝里边去了。当然他这个自以为聪明,地主也没那么傻,哪会一只牛钻到山里边,却露个尾巴在外头?所以朱元璋又挨了一顿暴揍,但是朱元璋也正因为点子多、敢作敢当,就得到了这帮小兄弟的信任和拥护。

钱文忠: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非常严重的蝗灾,接着又发生了瘟疫。在那一段时间,濠州几乎家家户户都死人,朱元璋一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和母亲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他的二哥眼看着家人一个个去世,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连埋亲人的尸骨的这块土地都没有,那对幼小的朱元璋刺激是特别大。为了活命,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分别怎么样?各自逃开,各自逃难为生。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又回到了皇觉寺。

「画外音」元朝末年朝政贪腐,又遭天灾人祸,瘟疫流行,弄得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而就在当时,朱元璋一家也难逃厄运。为了活命,朱元璋只得再次去到庙里做和尚。可是朱元璋生性顽劣,对于庙里的清规戒律,他能做到言听计从吗?朱元璋在庙里做和尚的这段时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钱文忠:他到了寺庙里面,当然你整天要扫地、上香、打钟、击鼓,还要念经、烧饭、洗衣服,这都是小和尚的事。所以朱元璋整天忙的是团团转,而且还要不停地被老和尚训斥,因为庙里面有老和尚。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实在火气大。有一次他被伽蓝的神座,也就是佛像的那个底座给绊了一下,朱元璋怎么干的?一般你要出家当和尚,赶快跪下磕头,你打扰了佛。朱元璋不是,顺手拎起了扫帚,噼里啪啦就把佛像打了一顿,他是这么一个人。还有一次,老和尚看到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给咬坏了,就当众训斥朱元璋,朱元璋心里火啊!他想你这个蜡烛是供在佛前面的,你佛自己居然连自己的东西都管不住啊!朱元璋越想越火,你还害我受骂嘛,大家知道他干了一件什么事?朱元璋找了一管毛笔,在佛像的背后,他不敢写在前面,写了五个字——发配三千里,就这么一个人。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这种绝不甘于受压迫,绝不甘于居人下的这种性格。不久,寺庙里的和尚也活不下去了,灾荒越来越厉害,庙里面也没有吃的了。所以17岁的朱元璋,只好开始离开寺庙到各地去云游。云游是个好听的说法了,实际上就是到各地去要饭,自己活命了。这个流浪的时间长达3年,但是这3年对朱元璋很重要,他利用这三年时间遍游了淮西的名都大邑,因为他本来没有出过远门,而这三年他各处乱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得他变得格外的残忍,变得格外的猜忌,朱元璋听说红巾军起义的消息。那他一想,我不能老待在寺院里,连吃的都没有,而且待在寺院里的和尚也随时可能被元朝的官军抓走,性命也难保。这个时候朱元璋就找到了小时候一块儿放牛的这些伙伴,他收到了汤和的信,汤和在信里边邀请朱元璋参加起义军。那这个时候朱元璋下定决心,在25岁那年去投军。不久朱元璋就成为红巾军里的一名将帅,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也拥有了自己的军队,拥有了自己的谋士。

「画外音」朱元璋出身卑微,从小孤苦伶仃,四处逃难,尝尽了世间炎凉,因此从小性格中,就有一种“不甘为人下”的倔强。所以,在他加入红巾军不久,就成为了一名将帅,此时的朱元璋就有了自立为王的想法,但是,他身边的一位谋士跟他说了一句话,朱元璋就改变了想法。那么,这位谋士是谁?他跟朱元璋到底说了些什么?

钱文忠:这些谋士当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朱升,朱升给朱元璋提出的九字诀,九个字的意见,使朱元璋最后成功。

「字幕」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钱文忠:你占领一个地方,你不要忙着再去占别的地方,为什么?你现在兵力不够,这样的话你又要跟元朝打,把你兵力消耗光了,没有什么意思。你应该看住你占领的地方,把城墙筑得高高的,高筑墙。广积粮,在这个城里面要多多囤积粮食,在这种乱年粮食是最管用的,别的都没用。缓称王,你不要急着称王,你先悄悄地躲起来,别引人注目,别出头,如果你一称王,那么元朝首先就要打你,而也许起义军内部也会动你的脑筋。这就是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口号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毛泽东主席也是受这个启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毛泽东主席的这样一个九字的一个语录,当时的一个号召,是完全脱胎于朱升的这九个字的。

「画外音」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三字经》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描述,特别强调了三个字“久亲师”,说明朱元璋长期亲率军队作战,其实说的也就是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那么,朱元璋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他的皇帝梦呢?

钱文忠:在南征北战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在元朝的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开始告祀天地,于应天的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首都,这就是今天的南京。至于他为什么起这个国号叫明,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一种比较多的人认可的说法是,因为朱元璋是明教徒,他当初信一种宗教叫明教,而明教是从古代西方传进中国以后,慢慢和中国一些传统信仰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宗教,民间宗教。但无论如何,他起国号为明。这也就意味着,经过99年的努力,汉人终于夺回了中原地区的政权,重新掌握了自己这个民族的命运。经过16年的征讨,朱元璋终于把他小时候玩的皇帝游戏,变成了现实。他实现了他当时的一个愿望,叫什么呢?

「字幕」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钱文忠:八个字,胡虏是指蒙古人,而这个口号,我们在清朝末年,我们又再一次听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把这个口号改了一个字,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时这个口号的原型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就从一个出身贫苦的,从小放牛的这么一个苦孩子,在40岁的那一年,变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采取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这几乎每一个开国皇帝,只要脑子正常的,不能像那些乱世的皇帝不能说,短命皇朝的皇帝也不能说,像朱元璋这样脑子清楚的,采取这种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后不久,各地的州县官前来朝见新的皇帝,朱元璋就对他们讲,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都没什么能力,像刚会飞的鸟啊老百姓,所以你们千万不能去拔它的羽毛,就好比刚刚栽下的树,你千万不能去摇它的树根,现在要休养生息。在朱元璋这种积极的推动下,明朝的农业恢复很快,中国的人民都是了不起的,历经战乱以后,历经动乱以后,只要政策一允许,只要社会一稳定,恢复生产的速度都很快。同时朱元璋开始大批的诛杀功臣。在这方面朱元璋是非常残酷的。

「画外音」世事难料,谁能预测到,当年随朱元璋出生入死、驰骋沙场,一起打天下的有功之臣,最终都成了他的阶下囚、刀下鬼。其实纵观历史,有多少功臣命丧君主之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已经不是新鲜之举。但是,朱元璋诛杀功臣 ,仅仅是因为他权利欲望膨胀吗?还是其中另有隐情?朱元璋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大批诛杀功臣呢?

钱文忠:1380年朱元璋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这个罪名当然在官方史籍上记载是擅权枉法,但恐怕都是欲加之罪,处死了胡惟庸。当时的一个宰相胡惟庸,和大批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再也不设丞相。所以我们要知道,从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没有丞相的,没有丞相这个官职,朱元璋把它废了。在这一个案子里边,朱元璋杀掉了三万多人,牵连杀掉三万多人,最后连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受牵连,这是一个重臣啊!77岁的李善长全家被杀。接着朱元璋又在1393年,杀掉了著名的开国功臣蓝玉。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也是个公爵。朱元璋怎么会动念头杀掉他的呢?一件很小的事情,1391年,四川建昌发生叛乱,朱元璋就命令蓝玉率兵前去讨伐,临行前朱元璋跟蓝玉,他对蓝玉要面授机宜,所以朱元璋就叫蓝玉,你手下的将领先退下,蓝玉你一个人留下,我有些秘密的事情要跟你讲,连说三次,朱元璋发现蓝玉的部下动都不动,没一个退下的,而蓝玉手一挥,唰,全退下了。朱元璋这就下决心除掉蓝玉,因为发现他手下的骄兵悍将根本不听他的。不久朱元璋将蓝玉杀死,牵连的也是几万人,基本杀光了。对于朱元璋这种滥杀,连皇太子朱标也表示反对。这个皇太子进谏说,陛下杀戮过滥,恐伤和气。因为一般过去还讲究天人合一,开国之初应该和和融融,你杀伐太多就影响了和气了,不是一团和气,都是杀伐之气啊。朱元璋什么话都没听,自己的太子跟他这么讲,没听。

第二天朱元璋叫人拿了一大把长满荆棘的,长满刺的荆棘,这些杂草,长满了刺的,放到地上,叫太子,你给我拿起来。太子当然怕扎手了,就不去拿。朱元璋就说,你怕刺不敢捡,我把这些刺给你去掉,再交给你,难道不好吗?我现在把这些人杀了,除掉他们,让你能够安安稳稳地接班坐江山,难道不好吗?朱元璋就用了一个比喻来教育自己的太子,但是太子是比较仁厚的,太子嘟嘟囔囔说了一句,说什么呢?哎,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下。这个话你不是骂老爹吗?有你这样的皇帝,才会有这些桀骜不逊的要反叛的部下,将来我当了皇帝了,我的部下不会反叛我。你这个意思,气得朱元璋拎起椅子就砸这个太子,太子逃掉了。所以朱元璋的滥杀,到那个时候连太子都觉得害怕,同时朱元璋采取了非常严厉的举措,什么呢?打击贪官污吏。因为我们知道朱元璋是民间底层上来的,他从小受这些贪官污吏之苦,从小看到这些贪官污吏胡作非为,所以在他参加起义队伍的时候,他就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一旦自己当皇帝,就要杀尽天下的贪官。他当了皇帝以后,一点都没忘记这件事。第一他规定,只要敢贪腐六十两银子的,格杀勿论。六十两银子不是一笔很大的钱,但凡被他查到你贪腐六十两,杀掉。其次不管你官有多高,不管你原来功劳有多大,只要你贪腐超过这条线,杀头。第三朱元璋发明了好多非常残酷的刑罚来处置贪官。

「画外音」朱元璋从小受尽磨难,深知百姓疾苦,所以他对贪官污吏的强取豪夺、鱼肉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因此在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之后,他就发誓要铲除贪腐贪腐,杀尽天下贪官。为了增加威慑力,朱元璋还设置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政策,那么这是一项什么政策?朱元璋又是怎样来惩治这些贪官污吏的呢?

钱文忠:有一天,朱元璋在翻阅一些要被处死的贪官的案卷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想,这些官老百姓都恨死他们了,一刀把他砍了,岂不是便宜他们吗?应该采取挑筋、断指、削膝盖这样的刑罚,让他们死得惨一点。就这样,朱元璋还觉得不够,他发明了一个办法,叫剥皮实草。现在像我老家那边,还经常有一种过去老人家骂人的话了,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骂人,比如看见小孙子实在调皮,老人家搞不懂,你这个剥皮揎草的人,就是剥皮揎草,揎就是鞋子里边这个鞋揎的揎,但是这个最早叫剥皮实草。什么意思呢?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每个州、每个县的广场上,这个广场专门有个名字,设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叫皮场庙。皮场庙,居然叫个庙,在那里干吗?活活剥皮,把贪官的皮给剥下来,剥下来以后,在这个皮里面填上稻草、装上石灰,然后把这个叫什么我也不知道,也不是人,就一张皮,贪官的皮,里面是稻草和石灰,放到官位旁边。后任的官员就坐在他旁边当官,警告后面的官员,你不要重蹈覆辙,你要敢贪,我也扒了你的皮。这种触目惊心的举措确实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的行为大为收敛,你想想这谁不怕?当官的旁边,皇帝的圣旨规定的,这个位置上出个贪官,把他皮扒了塞上稻草、石灰,就放在你座位旁边,你不能把他搬走,搬走是抗旨,你只能坐着,你想。而且朱元璋就算是对自己培养的,自己提拔的官员都决不姑息。为了培养和提拔新人才,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摇篮——国子监,为没有当官的年轻人提供读书上进的机会。朱元璋对这些新科进士厚爱有加,经常亲自去教育他们,和他们谈话,要他们什么?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

「字幕」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

钱文忠:然而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就派出了大批的进士和国子监监生到基层去查看水灾的情况。但是朱元璋是派人盯着他们的哦,发现141个人或者是接受宴请,或者是接受银两,或者是接受土特产。朱元璋下令全部砍杀,而一边在砍杀的时候,朱元璋一边心痛地叹气啊,因为这些人是他亲自培养的。朱元璋还亲自制定了反贪腐的纲领,叫《大诰》。皇帝的这个诏令,专门有个文件,这个《大诰》是用近两年时间编纂的,里边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腐案例的记录,它里边讲述了对贪官的态度、办案的办法、处置的手段,包括剥皮了,处置的手段,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在全国广泛宣传,并且叫人把这些书里的主要部分抄录下来,贴在路边显眼的地方,贴在凉亭里,让官员经常可以读一读,也让老百姓读了以后知道,如果官员贪腐你可以去举报他,看这些官员什么下场。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举,借助自己崇高的威望,以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他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的运动始终没有减弱过,他杀尽贪官的决心始终没有减弱过,但是贪官从来就没有被他杀尽过,他晚年临终前发出这种哀叹,说为什么我这么杀,贪官还是这么多啊?早晨刚杀了一批,晚上怎么又来一批?这是他晚年的哀叹。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