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字经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十三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十三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86K 次

三字经》向人们讲述了古代人们做人的准则,是一本非常具有启示性的书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十三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13 大小戴,注礼记

演讲人:钱文忠

讲师简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内容简介: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礼记》和《诗经》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也许很多人没有读过这两部书,但书中的许多成语和词汇,却被我们经常地使用着,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真的是这样吗?是谁整理编订了这部《诗经》?《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怎样分类的?而《诗经》中的诗歌,不仅语言凝练优美,而且记载了周朝诸侯国所发生的许多故事。那么,钱文忠教授所讲的《新台》和《二了乘舟》这两首诗是如何对卫宣公荒淫无耻行为进行嘲讽的?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十三集。

全文:

《三字经》接下来就讲到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礼记》实际上是研究仪礼的,汉代人撰写的文献。而在汉代的这些研究仪礼的学者当中,有两位最有名,一个叫戴德,一个叫戴圣,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三字经》讲的大小戴。为什么叫大小戴呢?因为前面的戴德是叔叔,后面的戴圣是侄子,这两个是叔侄两人。那么当然有辈分的问题,所以叫大小戴。大戴注的叫《大戴礼记》,小戴注的叫《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在当时就出现了一些散乱,也混进了并不是大戴的学说,所以《大戴礼记》慢慢地我们也不怎么用它,我们用的是《小戴礼记》。所以我们今天讲的《礼记》实际上是《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全书接近10万字,如果我们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小戴礼记》的话,该用什么字呢?杂。它的内容除了解释当时大部分的仪礼,大部分的规矩以外,它还有好多篇章是独立的,一抽出来就是一部书。我们曾经讲过的《大学》,《中庸》就是从《礼记》里抽出来的,就是一抽出来它就是完整的。咱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咱们今天使用的成语当中就有很多很多很多就是出自于这部《礼记》的。比如:苛政猛于虎,瑕不掩瑜,放之四海而皆准,至死不变,诚以正心,还有孙中山先生多次题写的,今天依然有好多重要人物一再题写和强调的:天下为公。有的时候我们碰到一个人,怎么谈都谈不拢,我看到他都烦叫:格格不入。格格不入发展到极点,我实在看到你烦,大家处不下去了,弄到最后:不共戴天,没有办法生活在同义片天空下了。这些成语,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下去,所以实际上《礼记》里边的好多观念,好多思想,已经通过我们习以为常,挂在嘴边的这些成语,深深地进入到我们的传统思维当中,深深地进入到我们的行为准则当中。

文忠寄语:《礼记》中的很多观念已经通过很多成语,深深地进入到我们行为准则当中。

接着《礼记》《三字经》开始讲一部非常有趣的经,一部充满了浪漫色彩,充满了文学色彩的经典,那当然,就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童声」曰国风 曰雅诵 号四诗 当讽咏

解说:《诗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部经典,那么,是谁整理编订了这部《诗经》,《诗经》又为什么会在儒家经典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那么风是什么意思,雅和颂又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是经过孔子整理、编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删改过的。那么《三字经》讲的曰国风,什么叫国风,国风是《诗经》的一个类别的名称。《诗经》里面有一类诗歌叫国风,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换句话说国风就是当时各个诸侯国的民歌。我们知道周朝的疆域已经很辽阔了,非常大了,而且底下是好多诸侯国。这个诸侯国都是独立行政的,半独立行政的,我只不过拥戴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但是我自己一个国家,我一个诸侯国,我底下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官员。那么周天子怎么来掌握底下每个国家的情况呢?每个诸侯国具体发生了什么,周天子怎么能知道呢?当时又没有传真,又没有网络,没有什么信息交流的手段。也不知道谁想出这么一个制度,叫什么?采风。当时的采风是一种严格的制度,周天子专门设立了官员,摇着铃铛到各地去走,搜集民歌,这就叫采风。同时每个诸侯国呢,也有责任要把自己国内的某些诗歌定期采集,汇报给周天子。这一部分就是两回事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君会把民间挤兑我的、嘲笑我的诗歌我汇报给天子。但是,国风就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汇报到周天子那里,周天子专门有官管着,乐官。所以这些国风,这些民间的诗歌既可能供周天子掌握天下大事,了解各个诸侯国的民生实际情况,同时呢,又可以配上乐,变成歌词,成为一个音乐作品,一举两得。所谓的风,就是这个意思,《诗经》里边。

解说:国风就是周朝各个诸侯国的民歌,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也记载了当时各诸侯国发生的许多事件。那么雅和颂是什么意思?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着什么重要的影响呢?

雅和颂也是《诗经》的类别和分类,雅一共有105首诗歌。雅里面还分成两种,一个叫大雅,一个叫小雅,那么大雅和小雅有什么区别呢?大雅是诸侯觐见周天子所进献上的诗歌,所进献上的歌词叫大雅。那么既然各个诸侯觐见了周天子,周天子照例要赐宴赏宴,和来朝见的诸侯宴会一番。在宴会的场合所奏响的这些乐歌,所奏响的这些歌词就叫小雅。所以大小雅是有区别的。那么颂是什么呢?这个大家一想就容易想到,颂主要是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对祖先,对各种神灵的一种颂歌,一共有40篇。因为《诗经》的内容太丰富,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广,所以你通过学习诗歌,你可以积累自己的学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使自己成为一个肚子里有“货”的人,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带给人们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人各方面的修养。

文忠寄语:《诗经》在带给人们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一个人各方面的修养。

在《论语》里面记载,孔子和自己的儿子孔鲤有一段对话。孔子非常关心他自己的儿子,你忙忙叨叨的,你是不是已经学《诗经》了?你学过诗没有啊?他的儿子回答孔子:还没有学。孔子的回答是什么呢?语重心长的六个字:不学诗,无以言。你不学诗,你凭什么说话呢?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呢?你怎么能说出非常漂亮的话,你怎么能说出非常优雅的话,不学诗怎么行呢?

解说: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这句话是不是仅仅针对古时候的读书人而言的。因为我们现代人很多人都没有学过《诗经》,但是我们也可以讲出非常优雅的语言,也会写出漂亮的文章,这些难道与《诗经》有什么关系吗?

恐怕还真是,我来给大家举例子。如果我们要表达一种祝福的意思。比如我们要祝老人家健康长寿,一般说什么啊?寿比南山。如果你有朋友要搬家,恭贺,乔迁之喜。如果你要恭喜你的朋友或者你的亲属他们要结婚,有婚礼了,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新婚燕尔,天作之合,携手同行,白头到老。比如你担忧了,我这件事情想来想去,我想不明白:忧心忡忡,辗转反侧,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所适从。有好多我们挂在嘴边的话,遇到什么事情没办法了,先躲一躲吧:逃之夭夭。鸠占鹊巢、赳赳武夫、肤如凝脂,皮肤非常好。信誓旦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人言可畏、衣冠楚楚、不可救药、同仇敌忾、投桃报李、进退维谷,这一串话都是。你是没读过《诗经》,可能我们都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读过《诗经》,但是你脑子里就有《诗经》,你的文化血液当中就有《诗经》。《诗经》是一种文化基因在我们身上,你可能不意识。

文忠寄语:《诗经》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之中。

《诗经》毫无疑问,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好多诗歌反映了这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五六百年间许多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

「童声」曰国风 曰雅诵 号四诗 当讽咏

解说:《诗经》分别有国风、大雅、小雅和颂四个类型,所以《三字经》中说号四诗当讽涌,而讽涌的意思,就是对在《诗经》中记载下来的事件,是有评判的。有嘲讽,有颂咏,我们通过两首国风就能看到老百姓是如何评价发生在卫国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的。这是两首什么样的诗呢?

第一首是什么呢?叫新台,这个诗不长。“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这诗歌的意思就是说:河边造起了一座新的楼台,河水在下面缓缓地流淌,美丽的女孩子啊,说你设了一个渔网吧,你的目的是什么啊,为了打鱼啊。“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谁知道这么美丽的一个女孩子居然逮了一只癞蛤蟆,戚施是癞蛤蟆的意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东周时代的卫国有一个公子哥,他的名字叫晋,公子晋。这个人为人非常地淫纵不检,修养很差,很坏的一个人。坏到什么地步呢?他在还没有继位的时候,还是一个储君的时候,就和父亲的一个妾叫夷姜私通。私通了以后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叫伋。这个公子晋一看这事儿不对,自己的爸爸还是卫庄公嘛,还在位子上,所以他就把这个儿子藏到了民间,偷偷地给养起来。那么卫庄公过世,卫国宫廷里大乱了,经过非常残酷复杂的宫廷斗争,公子晋在公元前718年成为了卫宣公,他自己当了国君了。卫宣公一继位,马上就冷落自己的原配夫人叫邢妃,他本来自己也是有夫人的。就公然宠信自己的庶母夷姜,因为他的爸爸已经死了,驾崩了,他就干脆跟这个庶母公开地出入各种场合。而且呢,把他们私养在民间那个伋给劫回来了,立为嗣子。就准备把自己的国君之位传给这个儿子。接回来的时候,这个伋也叫太子伋,因为那个时候马上要当国君,他是被立为嗣子的,已经16岁了,在古人来讲16岁就可以到了婚娶的年龄。就打算去聘娶齐僖公的长女,齐国,比较大的一个国家,齐国国君的一个长女。这个卫宣公那个时候已经是国君了,还不改这个淫纵不检的坏毛病。他听说齐僖公的长女很漂亮,他也不顾这个是给自己的儿子聘娶的,他不顾。他开始只想看看,说齐僖公的长女有多漂亮,但是没有机会,因为不会轮到你先看嘛。所以他就动了一个坏脑筋,就派太子伋出使宋国。派这个储君,你出使吧,代表我。这个老头就赶紧在淇河边上造了一个高台就叫新台。他造了一个台以后,装饰得非常华丽。太子伋不是被他支到宋国去出使了吗,于是这个卫宣公就自己到新台去迎接远道迎过来的齐僖公的长女。这个卫宣公一看到这个齐国的长女亭亭玉立,貌若天仙,他本来就好色嘛。他在当储君的时候就很好色,跟自己庶母私通。一看,干脆就直接把这个齐僖公的长女又娶成了自己的一个夫人或者一个妾室。那么齐国是以姜为姓的,所以这个齐女叫宣姜。宣姜来到卫国,原来说好的是嫁给公子的嘛,嫁给太子伋的,也知道太子伋16岁,跟自己年龄相当。没想到自己嫁给了自己的公公,而且公公的样子就是一个癞蛤蟆样,又老又丑,大失所望,但是她也没办法。周围的老百姓基本上刚开始应该是卫国的老百姓看不惯,卫宣公怎么做这种事情,就编了一首民间诗歌叫《新台》。

在《新台》后面跟着一首诗,叫《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就这么八句,没头没脑八句,翻译成现代白话,一点都不难,就说两个公子,两个人。二子,比较有地位的人称子了,所以孔子、老子、庄子,不是谁都可以称子的,不是儿子就可以称子的,子是一种尊称。两个比较有地位的年轻人乘船远行,水里飘漾着他们的倒影,我思念你们,心中忧愁而牵挂,翻来覆去就是这个意思。

解说:《新台》嘲讽了卫宣公先与庶母私通,又强娶儿媳的荒淫无耻。然而《二子乘舟》却表现出对两个公子深深的思念。那么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子乘舟》又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紧接着《新台》出现这么一首诗,你马上就会想到这诗背后还有故事,它不会那么简单。而且这个诗紧接着《新台》,为什么不放在别的诗的后面啊?孔子为什么这样编啊?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根据一些注解,根据一些古人的解释,你再去寻找,果然才知道,这个诗就是接着《新台》这个故事讲的。这里边的二子,就是两个公子,一个就是太子伋,就是这个公子伋。公子伋出使宋国回来,满心欢喜,以外自己父亲给自己把媳妇娶好了,太子妃娶好了,回头一看变成自己妈了。变成自己庶母,当然不是嫡母,变成自己庶母。太子伋回来就晕了,他马上面临的就是新台丑闻,按现在的话讲发生丑闻。但是这个太子伋很好,可能因为他早年一直被养在民间的原因,他没有那种皇室贵族公子那种骄纵,那种没有的。他反而从民间吸取了某种非常好的一种道德的滋养,非常格守孝道,非常温和。他发现原来要给自己迎娶的齐国的长女齐姜(宣姜)现在已经成了自己的庶母,他没有任何怨言。而这个宣姜,也叫齐姜,这个美女,一连给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寿,次子叫朔,公子寿,公子朔。说到公子寿和公子朔,这兄弟两个是亲兄弟,是卫宣公和齐姜生的,是亲兄弟不错,但是这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公子寿和公子伋兄弟两个非常友爱,虽然是异母所生,他们不是同母所生。但公子朔就跟他的哥哥公子寿,那是嫡亲的哥哥截然不同,非常的狡诈和阴险。公子朔自己想当国君,他想当国君,就面临着两个障碍,一个就是公子伋,还没废掉呢,一个就是他嫡亲的哥哥公子寿,这两个都成了他成为国君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个公子朔是小儿子,经常地在自己的母亲身边进谗言,在齐姜那里进谗言。

解说:公子寿与公子朔虽是亲兄弟,但哥哥公子寿善良温和,弟弟公子朔却野心勃勃。公子朔和母亲齐姜一起,不停地向卫宣公说公子伋的坏话,卫宣公终于下定决心要除掉公子伋,那么卫宣公会采取什么方法娶杀害公子伋,而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公元前的701年,齐僖公攻伐纪国。齐僖公现在变成卫宣公的岳父了,那么齐僖公就叫自己的女婿一起派兵共同讨伐。卫宣公就命令太子伋出使齐国,又叫他出使。本来他结婚的时候叫他出使宋国,现在叫他出使齐国,并且把一个使节授予了他。过去使节是要有身份标志的,持节。现在我们讲的外交使节,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你要持着一根节,你才是代表你使者的身份。而在卫国到齐国的路上,卫宣公就和公子朔安排了杀手,就准备把太子伋给杀了,就这一套都策划好了。但是大家别忘了,还有一子公子寿跟太子伋的关系非常好,公子寿有一次进宫去探望自己的母亲宣姜的时候,得到了消息,就得到了自己嫡亲的弟弟和国君还有自己的生母准备把自己的异母大哥给铲除掉。但这个公子寿,我们不是讲过,他是一个性情非常温和的人,一个非常讲友爱,兄弟友爱的人。他拼命劝自己的母亲,但是呢,没有什么效果。而且他母亲跟他讲,你父亲这么做,包括你弟弟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绝后患,能够保护你妈妈和你弟弟,包括你的性命,你千万不能泄露。但是这个公子寿,因为跟自己这个大哥太子伋关系非常好,他知道事到如今再去向自己的父亲去进谏,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已经决心定了。所以他就私下见太子伋,劝他赶紧避出去,你肯定不行,你也不要出使了,你赶紧挑掉吧,留一条性命。但是太子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的回答是“为人子则,从命为孝”,我作为儿子,我是必须听从我父亲的命令的,这样才是孝。“弃父之命,即为逆子”。如果我把父亲交给我的使命扔在一边,我自己跑掉了,那我就是逆子。再说了,我即使跑,我又跑到哪里去呢?他没有地方去了。所以他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不听公子寿的劝告,就上路了。公子寿心想,那如果我的哥哥这一次真的被人杀了,那么父亲卫宣公就要立我为太子了,那我怎么办?我将来怎么对得起天下的人呢?“子不可无父,弟不可无兄”,他就很两难。所以呢,我决定替哥哥先走一步。他就设了一个计代自己的哥哥而死,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由此感悟,饶过自己的哥哥。于是公子寿又招来一艘船,太子伋一艘,公子寿一艘,就二子乘舟。两艘船,大家并在一起,因为太子伋马上要出使齐国了。公子寿就陪自己异母哥哥太子伋喝酒,为他送行。他知道劝也劝不住,没什么用了。为他送行的时候呢,公子寿心里是明白自己的计划的,自己控制酒量。但是太子伋心情很郁闷,因为他完全知道这个阴谋,他完全知道这件事情了,但是他只能去死,没有办法了。所以心情很坏,这心情一坏,喝闷酒很快就醉了。当他醉了的时候,公子寿拿了他的节,就拿了他的这根使节开着船先走。同时呢,留了一封信给他自己的哥哥。公子寿先走,拿着他的使节先走,当然,就碰到了事先安排好的这些杀手。这些杀手就把公子寿给杀了,把他脑袋割下来放在盒子里。因为这些杀手杀人很简单,我就看见有使节的人就是太子伋,我就把他杀了。太子伋酒醒过来一看,自己弟弟的船怎么已经开了,再看到自己弟弟留给他的信。这个信一看,他一惊,他赶紧就下令自己的随从,赶紧开船,去追赶公子寿。这就是《二子乘舟》这个故事的由来。

解说:《二子乘舟》表达了当时的百姓对于两位公子的同情和颂咏,那么后来公子伋知道了公子寿被杀害后会如何反应,两位公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而孔子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编订在一起呢?

太子伋的船往前追,就看见公子寿的船正好迎面向自己驶来。因为已经回来了,公子寿已经被杀了。但太子伋不知道,就喝问船上的人,但他也很聪明,他就喝问。他说主公交给你们办的事情办好了没有。那这些杀手不知道这个太子伋是谁啊,他也不认得,以为是卫宣公派来的密使。就捧上这个盒子,说我们办好了,我们已经把太子伋给杀了,我们应该来请赏。太子伋打开一看,看到里边装着自己弟弟的头颅,知道自己没有能够追上自己的弟弟。当然就非常地哀痛,当时就叫冤枉啊,这件事情很冤。旁边的杀手觉得很奇怪,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嘛,父亲杀儿子嘛,有什么好冤枉的。那这个时候太子伋就回答,我才是真正的太子伋,我得罪了自己的父亲,父亲要杀我。但这是我的弟弟,他有什么罪,他得罪了谁,你们为什么要杀他。这些杀手到这时候知道自己搞错了,而这个太子伋就告诉这些杀手,我不会跑的,我跑你们也没有办法交差,这样吧,你们现在知道我是太子伋了,你们干脆把我的头也砍下来,能够完成我父亲,国君交给你们的使命,也好弥补你们误杀之罪。因为你们误杀了嘛,误杀以后回去以后没法复命。由此可见太子伋是一个心地非常厚道的人。那么这个盗贼一听这话,当然也就不客气了,就把太子伋也杀了,就把二子都杀了,把这两个公子的头都装好,回到卫国,向卫宣公复命。而卫宣公听到太子伋和公子寿居然同时被杀的时候,当时也就昏过去了。因为毕竟是两个儿子,而且后面有个儿子他还是喜欢的,昏过去。所以就叫齐姜误我,他就怪在女人身上,他说齐姜误我。由于这样的过错,一下子把自己已经立好的储君和将来可能要立好的接班人全杀了,而且是出于自己的这个使命。不久,卫宣公就是因为一种痛心和因为一种悔恨病倒在床,很快,半个月,卫宣公就死了。卫国的人非常同情这两位公子,但是他又不好明说,因为这两个公子之死,完全是自己国君下令干的,都知道。任何阴谋是瞒不过人民的,但是他不敢说。所以卫国的人民就写了这么一首诗叫《二子乘舟》在民间传唱。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宫廷继位的问题不断地发生,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彼此之间的仇杀,从来没有停止过。也因此,这个时代被孔子视作是天下大乱的时代。既然孔子认识到这个时代是天下大乱了,孔子觉得自己有什么办法吗?那请大家听下一讲。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