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 > 如何挖掘诗歌中的研究性课题

如何挖掘诗歌中的研究性课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3W 次

"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吟诗作诗是历代文人的必修课,上下五千年,洋洋上万卷的诗集成为了中国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可诗歌发展到现在,似乎已失去了它的霸主地位,学生不爱读诗,老师不喜讲诗。可高中语文第一册和第三册中都有不少的诗词,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带领他们走进诗歌鉴赏的大门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即怎样挖掘诗歌中的研究性课题。

如何挖掘诗歌中的研究性课题

一 同一作者同一手法在不同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提起徐志摩,人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他的《再别康桥》,那轻缓柔和的节奏仍回旋在耳际,尤其是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时,脑海中就会很自然的浮现出一幅奇异的图画:清清的河水,宁静的堤岸,飘拂的柳条,金色的夕阳,有一位多情的诗人久久地凝视着这一切,那随风飘曳的柳条仿佛成了披着霞光的娇美的新娘……

在这里比喻的新颖贴切,使语言的魅力张扬到极致,由此,我联想到了他的《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并要求学生谈谈“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究竟美在何处?

经过讨论,学生们认为:日本女子的“温婉细腻、柔美多情、娇羞妩媚”一如微风中袅娜的水莲花,在形似的同时,作者赋予了它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令人浮想联翩。

比喻在诗词中的神奇作用通过这么一比较,就让学生们看得更为真切,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得以进一步发展。课余我要求学生继续寻找,在徐志摩的其他诗作中的那些典型的范例,借此让他们懂得比喻是诗歌的灵魂,而联想和想象则是连接读者和作者心灵的纽带。

二 同一题材在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表现

高中语文第一册选录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篇章《我愿意是急流》,那种为了爱甘愿牺牲自己付出一切的爱情誓言曾在一代人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我们在电影《人到中年》的男女主人公身上能找到最好的注脚。

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脓诗派的开路先锋舒婷女士的《致橡树》、《神女峰》等一经发表,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时代的女性不再满足于做“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她们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平等真挚的爱情,她们吟唱着“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恋人的肩头痛哭一夜”,牢牢地牵住爱情的手。谁能说舒婷的诗歌没有给她们以深深的震撼呢?

借助这种同题材比较的方式,我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死水》、《赞美》等放在一起研究,看它们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的,这样能更深刻地让学生了解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和诗歌主题的深刻性。

三 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中国人很讲究“知人论世”,要深入地了解一个作家,就有必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及他的处世态度,而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又往往会在他的作品中不经意的流露出来,只要细细品尝同一作家在同一时期的作品就能看出他在那一特定年代的思想轨迹。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一系列作品,如《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二)、《饮酒》(其五)等无不流露出作者逃出牢笼的喜悦与洒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堪称隐士高人的当首推陶渊明,他的诗作也成了后世文人纷纷仿效的对象。

四 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作家经历了时代的变乱,思想也日渐成熟,有目的地去赏析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作家的情感变化,更好地去关注时代的变迁,更透彻更全面地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如《如梦令》、《醉花阴》等,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个性的才女形象;反观她南渡以后的作品,如《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无不流露出国破、家亡、夫死的种种苦难与不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冷峻成熟的李清照。

同样我们不妨来审视一下李煜被掳前与被掳后的作品,他前期的作品多写自己对宫廷豪华生活的迷恋,后期的作品如《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则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哀怨与痛楚。

五 引进歌谣诠释诗歌的表现手法

我们讲《诗经》时,总不忘提它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光把概念教给学生,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可一旦引进歌谣,却往往能让学生豁然开朗。

赋,即前人所说的“直书其事”、“体悟写志”,也就是铺陈开来描写客观事物,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我们不妨先来欣赏王洛宾的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毡房,都要回头留念地张望……”就是很典型的“赋”的方式。同样的类型,我们还可以在《阿拉木汗》、《大阪城的姑娘》等优美动人的歌曲中去进一步感受“赋”的独特魅力。

比,也就是打比方,像《还珠格格》里的唱词“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精妙的比喻,学生一听就懂。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像《敖包相会》里唱道“十五的月儿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只要哥哥你耐心的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将会跑过来哟嘿。”先说“月儿旁边没有云彩”,再引出翩翩少年身边的心上人还没有出现,如此一比较,“兴”的含义与作用便一下子把握住了。

古典诗词往往离我们较远,而现代歌谣却离我们较近,也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喜爱,这样以近知远,从自己喜爱的歌曲着手,去诠释诗歌的表现手法,能收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诗歌鉴赏是一门艺术,若能以意逆志,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以自己的心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就一定能把握住诗歌的精髓,感受到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从而步入诗歌鉴赏的艺术殿堂。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