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 > 林黛玉的诗歌和性格研究

林黛玉的诗歌和性格研究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3W 次

引言:

林黛玉的诗歌和性格研究

林黛玉作为曹雪芹笔下性格极为鲜明的人物,书中完美的把她的性格,她的思想感情,她的爱情与追求融入到她的诗歌创作中,每一个字,每一个古音都将她叛逆,抑郁,自卑,敏感,率真,细腻的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诗歌 性格

论文摘要:本文从最能体现黛玉性格的诗歌着笔,简析了诗歌的故事背景,也浅谈了古史中哭的最美的女子——林黛玉的多重性格,她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正是这个俏佳人,把自己的所有的感情写进了诗中,且看一缕诗香扰乱一世情。

正文:

一把辛酸泪浸透了满纸荒唐言,曹雪芹手握一卷一梦的红楼,一笔一画勾勒了一个女子的悲凉,红楼的前世牵出今生的梦,红楼本无梦,只余梦影残痕。

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页提及黛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林中挂”和“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说林黛玉。玉带林倒读即林黛玉。林黛玉才华出众、性格温柔、相貌美丽,可以比喻为古代富贵公子围在腰间的华丽的玉带。“树”在古代就经常被用来代指政治派系,“植树”就是培植自己的政治派系意思,“丛林”就是所有地方实力派的总称,“两株枯木”指两支即将消亡的政治派系,一支是以贾母为核心的与皇室真正亲近的政治派系,一支是以王熙凤为代表的以佛教为主要纽带的与皇室打擂台的政治派系。由于身世原因,林黛玉在两个政治派系之间无依无靠。成了悬在枯木上的玉带。

红楼梦中最经典的诗歌当属葬花吟,“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惜花落无人葬,不禁想起自己的身世,自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是自卑的。在那个年纪她本来也可以受到父母的疼爱,奈何家道中落,她收了满腹委屈,只身来到这大观园中。也正因为她没了安全感,所以让人觉得软弱,但是她的外表不愿示弱,所以让人觉得矫情。等她哭罢这一首诗,却只剩一人与她同悲,正是这一人,黛玉用了一生的眼泪去还她前世欠他的甘露,也就这一人,与她同样拥有叛逆的性格,她幼时喜读《西厢记》,她心里的爱情是无比神圣的,她对于爱情的向往全来自于他,也正因为这样才会因为前夜晴雯不开门一事,误会宝玉,次日恰好撞见这满园落花,想的是“花落人亡两不知”,她是敏感的,却硬生生遇见了这花,由不得感花伤己。

若这人也似这花,离了这相依相偎的大树,心里莫不是滴出泪来了,这花还可以去葬,终不会落了个尸首难眠的下场,若真真是这人离了这世,有谁堪怜?有谁愿葬?自叹红颜若雪,倒不如这一场花雨来的自由,来的惬意。落花也知情,来年化作春泥,依旧伴着这树,到愿人可以生出双翼,随这花啊,雨啊,四散飞走便是了。一首葬花吟,不仅说了这花,还懂了这世,知了这人,心有桃花开,却也知这花逃不过岁月蹉跎,总还是归了土。黛玉也敌不过时间,她也会老去,等这春近了,尽了,谁还愿一抔黄土盖我身?也不怨得她见花落泪了。

宝玉挨了打,依旧是心系黛玉,深知黛玉为他哭的情谊,赠她两条旧手帕,这是两人之间感情的传递,亏得这痴儿的巧心思,将平日里不敢语的都藏进了这两方旧手帕中,怎叫黛玉不动情,黛玉也不忌讳,题帕三绝“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三首诗,三首都浸满了黛玉的相思泪,不怨黛玉太过多愁善感,只怨这前世情怎么也看不破。她一把泪,一卷诗,却还是道不尽心中所思,断不绝念中所想。自羡压倒桃花,才华艳艳,却是逃不开宿命二字。后文提及“病由此萌”正是黛玉将泪水写进诗里,描在帕上,用情太深,方才至后来焚稿烧帕时的心痛欲绝。她一人,若未曾父母双亡,若未曾遇见宝玉,她是否也可以惊艳于世?她是否也可以笑渡人生?可这所有的如果都没有写进这本书里,她按自己该有的路,用一生泪还一世情,这是她命中所定,她定要用这一世的泪偿还前世欠下的风月债。自羡压桃花,可这人终不是这桃花,若真是了,倒也是个好去处。

菊花诗潇湘妃子夺魁,她的才情源于生活,她的生活从来不同于他人,环境塑造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她的命早在前世就定下了,这一生不过付与说书人。悲也罢,喜也罢,都系在这一个人的身上了,而这两个人终逆不过封建大家庭一场精心策划的婚礼。而后的螃蟹咏“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宝黛是褒,宝钗是贬,宝黛是心有灵犀,宝钗是一心一人。不会说宝钗不好,只是她的骨子里是顺从,这也是贾母所爱,可黛玉的性格气质里却隐隐含有一些叛逆性,宝钗能把自己的爱克制在礼节范围内,而黛玉往往是率真执着的表露。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娶谁作妻子,却不是他能决定的,于是,悲剧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这一首诗在黛玉众多作品中算是少有可以看见喜字的佳作,黛玉并非无情,只是多情总被无情扰,难得看见她脸上扬起的一抹浅笑,却还是猜不透,最后的离别才会让人那么心疼。

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这句话何尝不是写黛玉自己,半生飘零,终落不到个好结局。“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白头溪边尚浣纱。 虞姬 断肠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妖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具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墓,岂得羁縻女丈夫”这五位佳人,哪位不是倾国倾城,才华艳艳,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黛玉怕是少算了自己,五美吟,这五首佳作,这五位佳人,我看见了一场近乎凄凉的梦,一种近乎悲痛的美。纵然是一江春色惹人怜,在她的笔下却看见了冬天消逝时一种刺骨的凉意,夏至未至时空寂的虚无与飘渺。这种感觉来的很真,似又看见黛玉眼眸低垂,空叹一声,叹这佳人,也叹黛玉,有人为红颜折腰,有人愿为红颜覆这天下,可谁愿为她折腰?有谁愿为她覆这天下?到头来,是自己哭尽了泪,可恨那负心人。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 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 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 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一院桃花,一纸诗行,除了这痴儿在哭,众人都在欢喜,这春色正好,这桃花正艳,这诗也写的应景,奈何这痴儿却知这春色惹人,愁了这诗主人的心,万般景色皆动情,这泪可不就写在这诗中了。

桃花在春天里莫不是俏佳人,只是这“帘外桃花帘内人”,帘内人羡煞帘外花,这桃花依旧,可怜这帘中人日渐消瘦,再不比桃花。这花也懂人情,可这人怎不解情谊,空留满园春色无人解,也只得叹气罢了,等这满园春色无人再观,空留一人对着它发呆,泪珠儿也悄悄落了下来。花叶纷纷扰人心,这花的颜色莫不是我想你的泪啊!若将这人泪拟作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看久了这花,泪也干了,等泪都哭尽了,这花也憔悴,风也倦了,连人跟着憔悴了,花飞人倦,便又是一个黄昏。转眼春末,帘内人仅剩帘上空泪痕。众人皆笑这是首好诗,也不管是谁人做的,观之赏之,是首好诗便是了,黛玉的心思怕也就这痴儿肯懂了吧。黛玉的满腹心思,却不想被这痴儿看懂了,黛玉也是率性,看见花,便写下一首桃花行,空对着满堆的笑脸,一个个的陪笑,也就这个痴儿看完竟滚出了泪来。

她的诗每一首都带有一丝灵魂,而这一丝灵魂也恰恰是黛玉的性格所铸就的,这本书,用她的性格塑造了诗的灵魂。

结论:

不是诗歌塑造了黛玉的多重性格,而是黛玉赋予了诗歌的多愁善感。黛玉骨子里透出的气质注定了她人际关系的圈子就只有那么大,她不会去讨好谁,她率真,她向往自由,她叛逆,她清高却不做作,总有人喜欢,也总有人讨厌,我们也会学着去讨好某些人,却乱了自己的生活。倒是该学学黛玉,那么率真可爱,从不为谁而活,她活的是自己,哪怕是最后的含恨离世,无不是她最真实的自己。她的诗就是她本性的写照,这些诗也是黛玉抒情的最好方式,黛玉的诗歌和性格是相辅相成的,黛玉怜物,这世间万物莫不是有情,这天上地下,也亏得个这样的痴儿,把这一草一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参考文献:

1、蒋和森,红楼梦论稿?林黛玉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王昆仑文集?林黛玉的恋爱悲剧[M],北京团结出版社,1988。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出版社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