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 >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9W 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

叙事诗——“人”和“事”;

写景、状物诗——“景”和“物”;

抒情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考情透析

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考查时常要求考生概括形象特征、分析形象意义,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

真题透析

1.[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错答分析:表达了诗人被贬滁州的郁闷伤感。

该诗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欧阳修虽然被贬,但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寄情山水,悠然自乐。学生做出“郁闷伤感”这样错误的判断,是因为看到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就主观臆断,没有认真解读诗歌,更没有利用《醉翁亭记》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

诗歌中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理解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1.诗中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2.诗人自身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诗人自身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饮酒》。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的《书愤》。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

二、景物形象(包含意象、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所谓意境,就是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画面、景象)。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三、事物形象(包含意象)

“咏物诗”,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

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

题材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