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 > 诗歌鉴赏:「英国」华兹华斯《露西》中对自然的崇拜

诗歌鉴赏:「英国」华兹华斯《露西》中对自然的崇拜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8W 次

诗歌鉴赏:「英国」华兹华斯《露西》中对自然的崇拜

诗歌鉴赏:「英国」华兹华斯《露西》中对自然的崇拜

《露西》

【英国】华兹华斯

1

我终于领会到往昔,

那阵阵情感的侵袭。

却只敢向恋人耳里.

人诉我那一次织历

那是我爱的她,每日里

娇艳得赛六月的玫瑰,

我随意去她住的茅屋,

乘着黄昏月色的柔媚。

我的目光凝视着明月,

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

朝向我最亲切的小路,

我的马蹄儿愈行愈疾。

我们走到那边的果园,

我们又爬上那座小山。

月亮斜坠在露西屋椽,

愈来愈靠近我们跟前。

我曾作过一个甜美的梦一一

这仁慈自然温情的赐赏。

我的眼睛竟在那个梦乡,

直盯着那斜坠的月亮。

马向前赶路,一步又一步,

它腾跃而前,且不肯停驻。

她那茅屋屋顶的最后面,

是皎月突然间的坠落处。

一些多情而任性的想法,

忽然在恋人的脑中闪现。

啊!恕我!我内心在呼喊:

“露西该不会,离开了人间!”

2

幽居在人迹稀少的地方,

她家就住在鸽泉的边上。

她是个极少有人去赞美,

更少有人去疼爱的姑娘。

开在藓石旁的紫罗兰,

她躲避着世人的眼;

美好得如同一颗孤星,

独自个在天空忽闪。

露西活着,很少人认识,

她何时死去,更少人知道。

但她已埋葬入土,啊,

只有我的心儿,独自哀悼。

3

陌生人中,我独自旅行,

越过大海,去他乡飘零。

英格兰啊,此时我才知,

对你怀有多么深的爱情

过去的,是个忧愁的梦,

我不愿再一次离开国境。

因为我对你的爱情似乎,

随年华逝去而更加深沉。

祖国那边的层峦叠嶂,

我心中最欢欣的地方。

手摇着纺车,亲爱的姑娘

正端坐在英国的火炉旁。

清晨它显现,黑夜它隐藏。

露西嬉戏在那几座凉亭旁。

祖国啊,你那碧绿的田野,

露西的眼睛最后去眺望。

4

三年,阳光雨露使她生长;

然后,大自然昭告我说:

比她更加美丽的花朵,

以前还未曾在世间培养。

我将把这孩子认领,

她将是我的,而我将要

造就她成理想的女性。

既合乎法律,又近人情,

她是我至爱的女性。

在山岩,在平原,

在天上,在人间,

在丛林,在凉亭。

她有权力凌驾这一切,

或去照亮,或去压制。

她将玩耍嬉戏如小鹿,

在草原欢乐地奔驰,

将在山泉上面跳跃。

她又如一缕微微的香气,

具有默默无言的静物的,

深沉和宁静的美。

浮云借与风韵,

碧柳纤腰低垂,

甚至风暴的来临,

也呈现出别种妩媚,

静悄悄的赞许中,

添加姑娘体态苗条的韵味。

深夜的星辰与她相亲,

在静寂处她仔细聆听,

那小溪流水回旋奔腾,

美音来自潺潺的水声,

水光在她的面颊辉映。

朝气蓬勃,更喜气盈盈,

养育她的身体玉立亭亭。

处女的胸脯日渐见圆匀。

和露西同住在快乐山谷,

我将给与她以这种欢欣。

自然如是说,杰作已完毕一一

我的露西啊,竟早早逝去。

她已死去,留给我是

她的出生地,这静寂的景象

往日里的回忆,

只剩下一片空虚。

5

我陷入沉睡,

无忧亦无惧。

她也无感于,

岁月的流去。

她已不移动,

亦复无气力。

不复听或视,

却只与山岩,

树木与众石,

伴着地球每日的行程,

已经永远消失了自己。

(茅于美 译)

【诗歌鉴赏】

这五首诗是系列组诗,应该放在一起,而不应该分开来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华兹华斯对于爱情,对于大自然,对于祖国,对于理想女性,以及他的生死观念的看法。《露西》是华兹华斯比较重要的诗。

第一首诗是组诗的楔子。这诗体现了作者对于朴素、深沉、真挚的爱情的赞许。关于爱情的诗盈篇累牍,可谓多矣,这首却颇具特色。首先要领会原文第一行第二个字“fit”的意思。这是很难译成中文的一个字,我姑且译之为“侵袭”。字典里查,它有“犯病”、“痉挛”、“癫痫发作”、“激发”等解释。总之,就是控制不住的“情感爆发”。从这个“爆发”起头,诗人有如骨硬在喉,急于倾吐内心的痛苦。可他又不能逢人便讲,而是要找。一个有恋爱经验的人来倾诉,这样容易引起同情。

在回忆中,诗人描写的经历是寓情于景的,有朦胧幽静之美。情感的跌宕曲折,写来细腻如见。自然界的瞬息变化使青年忽喜忽悲。天上的明月富有象征意义,它在诗中出现了五次,每次都与青年的心密切相连。第一次正值黄昏,月色朦朦胧胧。青年想念那位“每日里,娇艳得赛六月的玫瑰”的姑娘,于是策马前进。他精神振奋,心情愉快。第二次出现是当青年穿过广阔的草原的时候,野旷无人,灿烂的月光照耀着广袤的土地,使青年视野开阔,春风得意马蹄疾,行走分外快捷。第三次,青年骑马走人果园,越过小山。这时月亮渐渐偏西,眼看露西的茅屋愈走愈近了。青年此时庆幸结识这样美好的姑娘,感谢上帝的恩赐。另一方面,他凝望着那逐渐下沉的月亮。月亮最后一次出现是快近露西的家的时候。马儿很领会青年的意思,飞快地疾驰而行。正在这时,茅屋屋顶后面的月亮跌落下去了。这月亮的'突然陨落使青年心上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露西该不会离开了人间。这种心理状态与中国唐诗中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相近的。行人将要到家,只怕亲人出了什么事,见不了面,写来相当真实。读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这位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组诗的第二节三首给我们以答复。

热爱自然,华兹华斯一直提倡人应该顺从自然的法则生活。这位理想的女性是“幽居在深谷”的平民。她是大自然的女儿,没有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她动若小鹿,静若幽兰,浮云给风韵,垂柳斗轻盈,星辰与相亲,溪水她聆听。她是开在藓石旁的紫罗兰,又似黑夜闪烁的孤星。她又是古老黄金时代的英国的象征。她坐在炉火旁,手摇着纺车的形象,使旅居异国的人,加倍地思念祖国和家乡。

然而,在19世纪工业文明的英国,这样的女性只存在于诗人的理想之中。露西在世有如昙花一现,她生不为人知,逝去时只有青年独自为她哀悼。第二、第三和第四首的末尾都写出了露西早夭带给青年的悲哀。这样的重复的结尾使全诗前后呼应,产生融合完整的效果。华兹华斯的生死观表现在第五首短诗里。尽管露西已不再活动,不再能听能看,但她并没有死,她离开了短暂寄居的人世,却投向了与山岩、丛石、树木同在的永恒。物质永不灭,死亡又何足惧?这个观念与他那首《我们是七个》是一贯的。露西的眼睛最后看到的是祖国绿色的田野,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伴随着她走向永恒。最后,她悄然化去,与天地融合为一了。所以读者又从哀悼惋惜姑娘的早逝的心情,转向对永生的信念,精神上得到一丝慰安。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