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文 > 七言绝句《雨过山村》译文及赏析

七言绝句《雨过山村》译文及赏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1W 次

七言绝句《雨过山村》译文及赏析

七言绝句《雨过山村》译文及赏析

《雨过山村》是由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了解人民疾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言绝句《雨过山村》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原文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注释】

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

相唤:互相呼唤。

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称为浴蚕。

闲看: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中庭:庭院中间。

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赏析】

诗的前两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描写山村宁静美好的环境。首句便极具山村风味。“鸡鸣”是乡村中最常出现的意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深切的体会,一般在清晨时分,天色处于晦明交替的时候,鸡鸣声比较频繁,此起彼伏,一唱一和,十分热闹。诗中所写的是雨天的“鸡鸣”,而且只有“一两家”,这正是山村人家分散稀疏所形成的情景,若是在村落聚集的平原,则应该出现群鸡合唱的.壮观景象了。这句从听觉上来突出山村之“幽”,下句则从视觉上衬托山村之“深”,并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竹溪村路板桥斜”句,作者选取了“竹溪”、“村路”、“板桥”等意象,仿佛引导读者体验了一番山行的趣味:漫步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可以听见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感受那清风拂面的轻柔,小雨沾衣的温润,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一座板桥面前,这座灵巧的木质小桥,随意地横在溪水之上,别有情味。以上两句,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宁静谐和的乡村风物图。

第三句便写人事活动,通过写“妇姑相唤”表现邻里关系的和睦,通过写妇女冒雨浴蚕,表现出农家之忙。末句则通过栀子花的“闲”,来反衬当地人的忙,妙趣横生。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拓展】

王建的简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王建的生平

他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他是大历进士。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年),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年),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年),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