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言文 > 立木建信文言文翻译

立木建信文言文翻译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5K 次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立木建信文言文翻译,我们来看看下文。

立木建信文言文翻译

商鞅立木建信文言文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鞅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市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商鞅对民众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文言知识

释"卒"

1、名词 解释"步兵",《吕氏春秋》注:"在车曰士,步曰卒";后泛指士兵,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2、名词 解释"末尾,结局",如《论语》:"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3、名词 解释"终止,尽,完毕",如《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又如:卒其事,卒时(尽时),卒读(尽读)。

4、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统称,如《资治通鉴》:"初,鲁肃闻刘表卒。"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

5,、副词解释"终究,终于",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卒相与欢。"

6、通"猝"(通假字):突然,仓猝。

上文相当于"终于,最终。"

相关习题

一.解释字词

1 既(已经) 2 徙(搬;迁徙) 3 予(给予) 4 辄(就) 5 以(用来)

二.翻译句子

1 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倒装句,状语后置)

正确地顺序:乃于国都市之南门,立三丈之木。

商鞅于是就命令在国都的市南门外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

2 民怪之,莫敢徙

人民都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它

3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4 恐民之不信

(商鞅)担心民众不信任自己

5 以明不欺

用来证明不欺骗(百姓)

三.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 ,自己必须先做到守信用。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