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言文 > 经典文言文15篇

经典文言文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2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文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文言文15篇

经典文言文1

NO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NO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NO3、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NO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NO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NO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NO7、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NO8、学不可以已。——《荀子》

NO9、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NO10、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NO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NO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NO1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NO14、好学而不贰。——《左传》

NO15、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NO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NO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NO1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NO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NO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NO21、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NO2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NO2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NO2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NO2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NO26、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天祥

NO27、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呻吟语·卷上》

NO2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NO2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NO30、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NO3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O3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NO3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NO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NO35、君子忧道不忧贫。

NO3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NO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NO38、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NO39、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NO4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NO4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NO4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NO43、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NO4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NO4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NO4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NO47、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NO48、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

NO49、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NO50、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NO5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NO52、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NO5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NO5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关人赴安西》

NO5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NO56、一寸山河一寸金。——左企弓语

NO5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NO58、知耻近乎勇。——《中庸》

NO59、位卑未敢忘国。——陆游《病起书怀》

NO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NO61、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NO6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NO6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NO64、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NO6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NO6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NO67、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NO6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NO6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NO7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NO71、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陈蕃语

NO7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NO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NO74、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NO75、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NO7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NO7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NO7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NO7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NO8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NO8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NO8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NO8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NO8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NO8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NO8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经典文言文2

吾兄:

新春伊始,然不能共度佳节,甚憾!

虽如此,犹借此佳际诉愿于兄,以表情谊。

惟愿兄值此新年之际于公于私皆更上一层楼,高堂康健,手足和睦,娇妻爱子皆能如意,兄亦能心想事成,方显吾之殷切祝福。

虽人各一方,犹可见吾等之友谊地久天长。

尚惟!

经典文言文3

维子虚之年,乌有之月,无何之日,待考之时,流寓客子谨以湘江之清波,洞庭之落木,岳麓之孤云,君山之泪竹,更兼纸钱香烛,白酒清茶,自奠于灵前,涕泣而曰:

呜呼!客子!!君之生也,岁次乙卯,月次己卯,日柱丙辰,时在壬辰。四柱六爻,文昌未遇,驿马先行,故以客名,其流寓可知耳。前生今生,谁非过客?居者行者,亦是一家。而君三十年来,飘荡无依,托钵沿门。款段之马,下泽之车,可有入君梦境者?坠水飞鸢,绕枝乌鹊,念此不觉大恸。呜呼!!客子,厄君如此,时耶命耶?悼词

君好纵横,心慕张苏,欲四方结客,以谋不世之功,而时人白眼置君耳。故君落落欲往,矫矫不群。块垒积辟,无端歌哭。不平之气,鸣于文字,不羁之行,耽于酒色,纵性使情,逞才斗气,故长遭不测之祸,甚者父不以为子,弟不以为兄,交游不以为友,而君以所谋者大,故蹈此不顾耳。呜呼客子!!此又为君大恸者也。祭文

君曾避世出家,田衣破衲,难驯龙腥之骨,残卷青灯,偶有凤兮之歌。君曾有言,佛即世人,当无所住而生其心,戒律种种,反至身心不密。由此观之,君之形骸放浪有据耳,悲夫!或为心种菩提,身泄尘埃之谓也?人生之苦,原不在生,老,病,死,亦不在爱别离,怨憎会,只在求不得。故有生杀可以不计,遑论荣辱得失者。呜呼客子,君为其徒欤?

经典文言文4

寒假期间教学培训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来自三个中学的三位优秀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 教师要积极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培训过程中,三位老师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次培训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教学培训中收获到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经典文言文5

武陵深处,层峦叠翠,千山环紫,万水绕郭,点缀公园贵州;乌江支源,清波碧透,秋水穿邑,春风拂邛,滋润书法名城。

邛江河畔,玉带绕城,睡美人憩,圣墩作屏,浩集雅韵文昌;严氏宗祠。镂雕玉栏,观音沟底,古刹当门,传承古风依仁。合水两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法造纸,蔡伦遗作今尚在;梵净山麓,隐现苗民,筑坞为塘,刀耕火种,西南蛮夷现犹存。而后日趋教化,渐融黔东郡城。商为鬼方,春秋入楚,秦汉置武陵;三国隶蜀,魏晋设舞,隋唐名思邛。后传有邛人进贡,帝迈视衰,误“邛”作“印”,遂更名印江,宋元之后,辖制照旧,印江之名,沿袭至今。

夫印江虽地处边远,实为要津。铜仁十邑,堪作枢纽;湘入黔渝,可扼其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清咸丰时白号军起义,直捣黔西,威逼毕节,鼙鼓动地,举国震惊;民国间有“神兵”兴起,灭“兵、捐、税”,痛击匪军,烽火连天,全省响应。更兼东接湘楚,北邻川渝,故为出黔要塞,遂成商贸繁城。尘世俱佳,然多少凄凉,多少辉煌,却长驻历史遗殇;几度富蔗,几度繁华,仍永恒昔日盛昌。

印江之东,有名岳之宗曰梵净山者,横旦楚蜀,盘踞武陵。其嵬不减无岳,灵异足播千秋。其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皆为红云所绕;其水,或叮咚垂滴,或奔腾咆哮,更是清爽澄洁。林间溪流纵横,流光溢彩,竟摘贵州之冠;山腰峰峦连绵,堆青滴绿,有独美黔中之名,绿簇千山,翠染万岭;红叶争秋,繁花赛春。故李坚吟诗赞曰:“旧说五岳神,汲采华夏精,又闻梵净山,萃取九州魂”。

美不美,邛江水,亲不亲,印江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神气遒劲颐和园,慈禧宸赏寅亮严;红旗旌扬邛江水,飘荡赤子严希纯;铁齿铜牙巧簧嘴,外交特使戴秉国;卓越天才龙之骄,太空博士吴学超。北伐二百志士,抗战五千英魂,祖国上善儿女,印江若水人民。

盛聚三中全会,俱兴贵州数百废;更喜改革开放,敢叫印江换新颜。梵山净水,新设索道缆车;似古蜀道,早换省道沿江;木楼老巷,兴建林立高楼;油蜡灯盏,化作七彩霓红。千年古邑,漳显一世华美;万世邛江,赛过三百盛唐。

鄙人李坚,杨柳布衣,躬耕于民族中学。今喜民族自治之廿,暨谢故乡哺育之恩,感怀印江山水之情,假借印江之名,私作此赋,余虽不才,敢不尽心?殚精竭虑,遂成此文。

经典文言文6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6、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7、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8、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0、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14、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1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7、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8、清风湿润,茶烟轻扬。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经典文言文7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之[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来(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学于余(介词,向,跟)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通“逗”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

(3)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从师)

2.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结果的连词)古(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传播宗教思想)

3.吾从而师之古(跟从并且)今(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4.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

5.今之众人古(一般的人)今(大众)

6.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古(表……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结果)

7.小学而大遗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今(学制的初阶阶段)

8.师不必贤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

3.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指出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三、判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

3.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被动句

(1)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阅读本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B.叹息C.悲哀D.愤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5.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A2.D3.D4.B5.D

经典文言文8

近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复习阶段,文言文复习时是整个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复习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两个让人深思的现象:

一、“我看了的,但记不住”的苦行僧现象

批改作业时,时常找一些问题比较大的同学来面批,他们总是说:“我看了的,但记不住。”表现表现出很苦恼的样子。

看了的,为什么记不住呢?那么这个问题一定在“看”字上面了。问题在于有没有用心看,有没有用头脑思考,有没有在思考之后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我们这一次默写了这个句子:“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应该要用心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言”、“道”,是什么意思?(指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主张);

②“之”是什么用法?(由于“言之不用”、“道之不行”要作为“知”的宾语,所以“之”在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是非”,是如何活用的?(意动用法,以为是非,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成“褒贬是非”);

④“以为”怎么理解?(是“以之为”的省略,可以网翻译为“把它作为...”);

在读书复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把一个个知识点变成一个个问号,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通过查看来得出结论,要比直接地什么也不用思考来的直接地看结论,效果要好的'多,也利于活学活用。思考之后作一定的整合:实词有哪些,虚词有哪些,活用有哪些等等。

二、“还有一点点没有复习完”的惰性现象

在要检查测试之前,我会去了解部分同学复习的怎么样了,然而一些同学总是回答:“还有一点点”,这显然是一种在复习中的“惰性”表现。

反思一下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种“惰性”状态?有一种原因是他们的态度问题,但是我认为,这当中还有一种不知如何复习,不知从哪里复习,不知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的问题。所以说我觉得在复习文言文之前,要把复习目标细化,比如,这一课,你要掌握那几个句子,那几个实词、哪些虚词、哪些活用等等,这样学生可以有地方式,效果会更好。

经典文言文9

故闻修学则善,然故此失久,而善莫大焉。知识与道德,欣赏的是那块轨迹,人生也一如既往,诸如“被服锦绣,可以为美乎?”

知识如同一条大河,可以知善恶, 通永久,但通路则无谓,无知,无贤,无德,故知识并不是能够辨别善恶。所以世之不忠不孝,无理无义,纵情而忘身者,留之永久,无奈运久。所以孔孟之道甚矣。知识辨忠奸,辨善恶,但信以真却无可批驳,因为知识,尽显人事。

无论何等事业,岂可只留阙章,以备不时之需?其实尽然,反而有趣。城堡,围墙般的史诗爱情,犹如一计重锤,打醒我们的旧知,而识则欣然安逸,摆脱不了知的辛勤。所以认知要提高,学识要丰满,其为一;然精神世界的欣合则靠的是财运,把握辛勤,才是财之根本。若有声胜无声,则为二者。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必由修学,只不过修学过于平稳,而命运是多揣的,如果杯光林立,觥筹交错又何以致庸?无以完善,何以致残?日耐久,日爱时。

学术之争论,有百利而无一害也,终身享用则冠冕堂皇,半途而废,则觥有则发。断了觥筹之祸事,便为着浅涉而不常乎?故修学者,耐久。

古今大智大勇者,大抵抱非常之才,而互通有无才是大智大勇之利其生畏,有智则宽广,有勇则通达,非秀才之力所能非也。有旧时,令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所以庸众,则不废力也。有意识的`争斗则是蔡锷的罪证,伐其薪,讨其款,丰其内饰,却不忠而亡,不效而力,不聚而非。

所以,天下有大爱者,舞也。

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来之者,则安之,来归者,则赏之,旧货奇居,则满腹经纶。有命则已,无命则非。古有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终究抵不过一时红颜,万般欢爱,有知识亦欢,有学识亦爱,究其尽,不过风花雪月。

盗时,一个非常完善的组织,完全了人性,是窃书,而不是偷,情原哪般 。读书,既为有效,因为可择有益者,与不读又大相径庭。

专修,世之早敝。因专业为难,而不修今日,专业为祸,而 不修明天,专业为矢,而不修终问,专业为的,而不修残喘。有益者,则斐然,有困者,则哗然,有利者,则弊之,有名者,则潸然,终究逃不过命之使然。

学问,学以致修,耐久立新,不可断章取义,而无非做学问。日积月累,享风之华,雨之新,朋友之益。窃之,完美;送之,画心。有能者多劳也负耐久之力,维可之薪。

经典文言文10

德高为君,学渊为子,故名君子。德谓之仁义,学谓之不惑。故人有君子小人之分,学有高低上下之别。小人者非不知仁义道德,乃其如坐井观天者,曰之天小,其非天小也。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故君子言需谦,礼需卑,不耻下问。古之道者有三,谓之儒,道,法。老子立道而返,庄子学道而归,道者,以之无为而为之,以逍遥立世,谓之举世誉之而不加赞,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故幼有所养,老有所归,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法之立者,管仲也,以其尊王攘夷,授之百工,谓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以利明,不循其礼。儒者孔圣之立也,孟子之传也,传之以礼,授之以仁,习以修生养性,从之以仕,为之忧国忧民,故凡为儒则谦而自省,守之德尊之义,故有苏武牧羊,孔明之出师表,文山之正气歌,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始之华夏千年文也。

今之道者繁,谓之如星辰。古之识字者有一,今之识字者繁。古之学者有一,今之学者近无。何也?古之时,民生疾苦,且有圣人出以立其规,众生无学则无以为生,无德得则无以立足。故需有德而好学。故古之之人习圣人之教化,尊先祖之德。故汉有满城皆素缟,千里击贼返,晋有五雄渡江战,碧血染坞壁。唐有伐高丽,为迎前朝骨。宋有涯山役,十万尸骨断江流,明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今众人以先祖之所为为耻,以自身之才学远临先祖只学,视先人学说如之草介,近取西方之糟粕,为之以利为首,言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物欲横流,老不为老,幼不为幼,师无德,学无恭。幼无所教,老无所依,其皆是道德之衰也。

今吾不才,以此杂文,献物欲之君子。

经典文言文11

我们知道,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值得学生诵读的经典,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文言文在教学中也占有一席之位。虽然知道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教学中收效甚微。

不堪回首以往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摸索,那叫“枯燥乏味”。我钻进了一条死胡同:机械地让学生读——————翻译———————背诵。可以说是老师教的筋疲力尽,学生学地枯燥乏味。别说经典文章的美感,反而学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双眉紧皱。自从走进春风语文这个家园,通过向各位老师的学习和武老师的指导,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影响学生至深的东西,绝不是哪个文言词语或者句子的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邃思想和哲理————————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成才之道等。

今年5月份,我在青古集镇中执教了《爱莲说》这个经典篇目,我采用了“读——————译—————品”三块进行教学设计。讲完后,发现存在着许多的不足:1 朗读没有足够重视,并且指导学生朗读时,在情感方面指导不到位。2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3 课堂驾驭能力有很大的欠缺。4 在“品读”教学环节中,学生理解文章遇到障碍,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后来,经武老师的指点,又收益匪浅。

从我的学习中和教学实践中,我粗略地认为以两方面:

一、文言文教学首先应该重视基础。

1、要重视字音,节奏的教学。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3、要重视句子的翻译,句子的翻译讲究“信—————达———雅”,句子的翻译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

二、要重视诵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感悟文本。

三、要重视学生赏析

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夯实,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领悟思想,赏析了解文言文的语言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之情,并做到乐于读文言文,乐于学文言文。

经典文言文12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1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1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1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1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经典文言文13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通“锲”,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是由这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成语寓意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经典文言文14

出师表

朝代:三国|作者: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x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x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译/译文

先帝开创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一分为三,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陛下的确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他们的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作x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评定他们的奖惩,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实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端正,通晓军事,在从前试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又遇上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去铲除那些x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革,进尽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如果您能这么做,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将要远离陛下,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不止,不知道再该说些什么。

经典文言文15

NO.1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曾国藩》

NO.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

NO.3 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便成愚诈。——《曾国藩》

NO.4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NO.5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国藩》

NO.6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罗贯中》

NO.7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NO.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

NO.9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NO.10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洪应明》

NO.11 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道德经》

NO.12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

NO.13 富人思来年,穷人想眼前。——《增广贤文》

NO.14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孙子兵法》

NO.15 人生知足时常足,人老偷闲且是闲。——《增广贤文》

NO.16 读书不独是变人气质,且是能养人精神,盖是理义收摄。——《曾国藩》

NO.17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增广贤文》

NO.18 不夸妍洁,谁能丑污?——《洪应明》

NO.19 怒则气逆,喜则气散,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炅则气泄,寒则气收。——《李时珍》

NO.20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劳。——《曾国藩》

NO.21 君子安平,达人知命。——《增广贤文》

NO.22 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诗经》

NO.23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

NO.24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死相公者。”——《张岱》

NO.25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NO.26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增广贤文》

NO.27 欲仙去越人王冕,当天大雪,赤脚登炉峰,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张岱》

NO.28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NO.29 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罗贯中》

NO.30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NO.31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增广贤文》

NO.32 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吴承恩》

NO.3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道德经》

NO.34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增广贤文》

NO.35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NO.36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增广贤文》

NO.37 花开又被风吹落,月皎那堪云雾遮。——《施耐庵》

NO.38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

NO.39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NO.40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NO.41 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

NO.42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板桥》

NO.4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NO.44 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冯梦龙》

NO.45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曾国藩》

NO.46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

NO.47 心病还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曹雪芹》

NO.48 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NO.49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NO.50 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比贵。——《冯梦龙》

NO.5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NO.52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兵法》

NO.53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洪应明》

NO.54 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王实甫》

NO.5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NO.56 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苏轼》

NO.57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汤显祖》

NO.58 节食以去病,少食以延年。——《增广贤文》

NO.59 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冯梦龙》

NO.60 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洪应明》

NO.6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NO.62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鬼报;红颜失志,空贻皓首之悲伤。——《洪应明》

NO.63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NO.64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曾国藩》

NO.65 一苗露水一苗草,一朝天子一朝臣。——《增广贤文》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