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 > 关于当下诗歌的解读

关于当下诗歌的解读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8W 次

近年来,我国诗歌现状确实令人担忧,诗歌数量不少,但可称为诗歌的却不多,这从反面又印证了诗歌评论的软弱无能,评论的导向功能,已经大大“滑坡”。目前的诗歌评论已经出现了很多弊端,改良诗歌评论环境刻不容缓!

关于当下诗歌的解读

当下许多评论家已经达成了“共识”:诗人笔下的诗便是好诗,诗人们都是“吐莲花”或者是“喷珠玉”的。评论者首先看的是诗人的分量,诗人的头衔。只要是诗人的诗,便无形间被赋予了神圣的蕴涵。

就拿舒婷的《致橡树》来说吧,“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如果说是被解读成简单的爱情诗的话,那么也许别人便有资格说你肤浅了,因为很多人把这首诗理解为爱国诗。因为这是诗人的作品嘛,诗人理所当然是品德高尚、思想觉悟高的人了。但我们不妨回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1977年的一个夜晚,一位老诗人和舒婷散步聊天,谈起他一生所遇到的女性:漂亮的就不温柔;温柔的又没有文化;温柔又有文化的却不漂亮。他抱怨自己没有找到完美的女性。舒婷听后很气愤:“为什么要男人来选择女性,女性也可以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她当晚就写了《橡树》(后改名为《致橡树》)。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当时并不是为了表达对祖国真挚的爱,而是单纯的写爱情的独立,男女的平等。明显这些评论是片面的,是麻木的随波逐流下的敷衍。

再如赵丽华的诗歌,也大同小异的被赋予高尚的品质。例如《我在树下发现了一只蚂蚁》,很多评论家就把它理解为是关注微小的情操。自由诗体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但不是中国的产物,几十年的发展难有成功和不朽之作,新诗那种没有格式没有韵脚白花花的东西是民族文学的体裁吗?那为什么评论家给予那么高的评价,给小头戴大帽呢?虽然说诗的好坏没有绝对的审美标准:至于说到诗的好坏,当然没有绝对的审美标准。我个人读诗的心得是,越丰富的文本往往越是好诗。我是赞同这一说法的。但赵诗似乎文本过于平凡,甚至没有足够的意象,让读者去想象。只是简单的为自己做广告,将自己置于“高品位”行列。

这种把诗人的诗歌过分推崇的评论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诗歌的多方面发展。一首又一首的“好诗”使我觉得“诗评实在可畏”!当下诗歌评论缺乏争鸣,大多诗歌评论家,只求“相安无事”,随波逐流,以致诗歌评论停滞不前。

韩寒:“大部分的现代诗其实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拆成一句一行写,而所谓比较大师的或者先锋的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每句句子的顺序捣乱了再拆成一句一行写。”此观点把诗歌向畸形的深渊淹推进,在当下的诗歌现状是不可取的。

一个很安分的诗人为了发一个帖,都要以“我不骂人,只贴诗”为贴名,说明了现在中国某些诗歌论坛的“骂”风之盛!说明当下诗歌评论一片废墟。

前段时间,闹得烽火的“梨花事件”,有的人把这些诗歌捧得过于崇高化,有的人却把这些诗歌打入十八层地狱。“在我并不算狭窄的阅读视野里,赵丽华是最具内涵的女性诗人之一,她的诗作几乎从所有角落抵达读者的内心。”这是对赵丽华的诗歌过于赞扬,并没有提出任何的质疑。但社会中还有很多清醒的人,新浪网到2006年10月10日为止的调查结果:你怎样评价赵丽华写的诗?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