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字经 > 关于三字经精选两篇赏析

关于三字经精选两篇赏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5W 次

学习《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三字经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三字经精选两篇赏析

  三字经赏析(1)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子女的,要趁着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世、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时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冬天用自己的身体给父亲焐暖被窝。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做子女的都应该做到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敬爱兄长的美德,应当提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

故事《陈元方善对无礼》

东汉末年的名士陈寔和朋友相约正午一同出行,但正午过了朋友还没到,于是陈寔便独自走了。

陈寔走后不久,朋友到了。正好陈寔的大儿子元方在门外玩耍。朋友问他:“你父亲在不在家?”元方回答:“父亲等了您很久,还不见您来,便自己走了。”父亲的朋友怒不可遏,当着元方的面大骂:“简直不是人!跟人约好了,却只管自己走了!”元方虽然只有七岁,他不卑不亢地说:“您与家父约好了中午见面,中午过了您还没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辱骂父亲,这是没有礼貌!”一番话说得朋友惭愧不堪。本想和元方执手致歉,但元方对父亲的朋友不讲诚信和没有礼貌非常鄙视,夺门而去,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后来,陈寔的两个儿子也都以德行著称。与陈寔一起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称之为“三君”。

故事:《黄香扇枕温衾》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人。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就一心侍奉父亲。夏季天气炎热,房间闷热。他每天都要用扇子扇凉枕席,然后让父亲入睡;冬天天气寒冷,家里没有火炉,他总是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窝,让父亲暖暖和和入睡。黄香的孝名传到太守刘护耳中。刘护爱民如子,便将黄香召进官府,收为门生,之后又送他到京城洛阳。

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周济灾民,百姓无不感动。黄香用功学习之余,仍像以前一样奉养父亲,一时名声大噪,人们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百善孝为先”,黄香从小就养成了孝顺父母的好品德,明理懂事,长大后又成了一个政绩卓著,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故事:《孔融让梨》

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传说他四岁时,有人给他家里送来了几只梨。孔融就把大的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自己拿了个小的。家人很奇怪,问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着他,所以他也应该吃大的。

十岁时,孔融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极富盛名的李元礼。他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名望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的去访问这位太守,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并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孔子)和你的祖先伯阳(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大家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有一个太中大夫陈韪,正好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的时候聪明,大了未必杰出。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聪明的。”陈韪被孔融的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故事:《子路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愿望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三字经赏析(2)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就变得无穷无尽。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万物借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古人认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理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春、夏、秋、冬,这是一年之中的四个季节,它们循环运转,没有尽头。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南、北、西、东,这是四个方位。它们是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的。

故事:《富人之子写万》

从前有个富人,觉得自己不识字,总是不方便,于是下决心要让儿子认字学习。这儿子第一天学写“一”字,老师画了一横,说:“这是一,一二三的一。”富人的儿子就写了“一”。弟二天,老师教写“二”字,画了两横,说:“这是二字。”第三天,写“三”字。富人儿子心想:和我想的一样嘛,“三”就是三横嘛!于是,跑去跟父亲说:“爹,儿子已经学会了,不需要老师了。”富人听了,很高兴:“嘿,到底是我的儿子,真聪明!”于是辞掉了老师。过了几天,富人邀请一个姓万的财主赴宴。富人就叫自己的儿子写邀请函。左等右等,不见儿子写来。他忍不住去看,见他的儿子正在桌子旁画横道道呢,见他进来,埋怨道:“这个人为什么要姓万哪,我才画了二百多道啊!”

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绝不能自以为是。投机取巧。不然的话,就会不学无术,像富人之子一样闹出大笑话!

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相传远古时代,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混混沌沌的,像个大鸡蛋。有个神人叫盘古,就孕育在里面。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醒来了,觉得很沉闷,即用一把大斧头用力将天地劈开,于是,清而轻的阳气上升成为天,浊而重的阴气下沉成为地。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的身躯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变得极大了,开天辟地的工程终于完成了。这以后,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是人类的“三才”就形成了。盘古是天地万物的始祖。盘古临死的时候,将自己的整个身躯化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他呼出的气变成了清风和云朵,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鸣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血液化成了滔滔的江河,筋脉变成了山川道路,皮肤肌肉化作了肥田沃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辰,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草木,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岩石,体液和骨髓变成了珍珠美玉,流下的汗水变成了润泽万物的甘霖。

故事:《绝缨》

相传,楚庄王平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下令群臣可以尽情畅饮。

到了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长得很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时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情有可原,如果为了这样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后来,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车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故事:《春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很重义气的大英雄关羽非常爱读一部史书——《春秋》。《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时间顺序记载史实的历史书籍)。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大事。那么,它为什么叫“春秋”呢?原来,古人认为每年一个春天,一个秋天。春复秋,秋复春,年复一年,形成历史,所以把历史叫“春秋”。但又为什么不叫“冬夏”呢?这是因为每年春天、秋天,各有一个特殊的节气: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平分,白天、黑夜一样长。古人认为老天爷在这两天对白和黑非常公正,一点不存私心。而夏天和冬天则不同,夏天有夏至,冬天有冬至,夏至白天最长,冬至黑夜最长,不公正,偏私。古人认为,历史是公正的、无私的,所以叫做“春秋”,而不叫“冬夏”。

故事:《为什么不叫“南北”》

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和金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质。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未做官前,家乡有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学多才的人,一天两人相遇于巷子内,盛手中拿着一个竹篮子,朱熹问他:“你去哪里?”盛回答说:“我要去买点东西。”朱熹是以穷理致知研究学问的人,他听盛的话,很好奇,随即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盛温和反问朱熹:“你知什么是五行吗?”朱熹答:“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吗?”盛说:“不错,你知道了就好办,现在我说给你听听: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子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只能装木和金,更不会盛土,所以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呀。”朱熹听后,“唉”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