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哲理 > 有哲理思想的文章

有哲理思想的文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9W 次

导语:因为没有自己的思想,便在语言上刻意来比喻、排比,而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语言华美,而不知所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哲理思想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有哲理思想的文章
  有哲理思想的文章(1)

“悲伤的终点是爱”,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印度哲学家、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书《爱的觉醒》中写的,那么厚厚的一大本,唯有这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悲伤,爱。爱,悲伤。以前怎么没想到过,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会产生如此令人惆怅的效果呢?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是,人只有成为旁观者,才有爱的能力,而作为旁观者,就必须是孤独的,无拘束的,所以爱是悲伤的终点。按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说,人处在爱情中时,会充满猜疑、嫉妒,而这些灰色的情感会带来悲伤,只有走到悲伤尽头,才会真正感受到爱是怎么回事。

其实,人为爱悲伤还不仅是因为猜疑、嫉妒,以及占有欲得不到满足,更深一层面上是,人了解自己的欲念,却无力扭转,这才是大悲伤。什么时候,等你能够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欲念了,才算真正懂得了如何去爱自己,爱别人。很多人都体会到过“爱到深处人孤独”的境界,却很少有人再向前一步,走出这“孤独”,爱情的仙境就在眼前。

爱总是伴随着悲伤的,这从现实中男女的情爱行为中就可看得出来。比如遭到棒打的鸳鸯,如果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在一起,过着风和日丽的爱情生活,没准儿用不了多久就两相厌倦各自飞了,但如果这过程中遭到外力强行拆散,搞得两人悲从心来、泪雨纷飞,反倒会起到反作用——共同的命运所激发起的对对方的怜悯,会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爱的力量,这力量会令人义无反顾。

人在悲伤的时候会流泪,而泪水则是最好的催情剂,曾经有部韩国言情电影,推出过几款男女主角流泪的海报,电影的名字和情节忘掉了,但海报上他们眼睛里或者脸颊上挂着泪珠的悲伤神情,却一直刻在记忆里。有多少爱情是在含着泪水的呼喊里实现最高的升华的,有多少承诺因为泪水而变得永恒而坚定。没有眼泪的爱情是快乐的,但肯定也是有缺憾的——没经过悲伤的过滤,爱情总是显得有那么一点不纯粹。

悲伤很多时候也是美丽的,很多经典戏剧、电影所努力刻画和表达的,都是悲伤的氛围、情节乃至结局。当朱丽叶醒来看到服毒死亡的罗密欧,当露丝看着杰克一点点沉向冰冷的海底,当里克在机场目送心爱的女人伊尔莎离开……到了极致限度的悲伤,让一份份传世爱情如断在音乐最高潮处的琴弦,成为绝响。

没有悲伤的爱情是不完整的,而走不出悲伤的爱情,顶多是卿卿我我的小儿女之爱,而非至情至性的真爱。很多现代人感叹真爱难寻,是因为他们只希望在爱情里得到快乐和虚荣,而刻意逃避困难和悲伤,在“好聚好散”的现代爱情主论调下,有谁会把悲伤当做生命赐予的珍贵礼物呢?我们早就习惯为别人的爱情流泪,而对自己的爱情剑拔弩张了。

  有哲理思想的文章(2)

请给我质朴,请给我深度;让我每天教学时避免繁琐平淡。

让我每天昂起头来到学校,把心灵的创伤忘掉。让我工作时抛开个人的物质追求和庸俗的苦恼。

让我的手在责罚时变得纤细,在爱抚时更显温柔。别申诉我,我爱之深,才责之切。”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的一首散文诗―――《女教师的祈祷》。虽然国别不同,时代不同,但现在读来,依然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感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作家把赞美的笔调对准教师这样一个职业,不惜笔墨。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激动,自豪。也是我们许多人走上教师岗位的一种原动力。

时过境迁,曾几何时,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再这样“神圣”了。

前几天,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中学校长因为训斥学生不当,竟然被学生家长杀害致死。这真是让人触目惊心―――教育何以在某些时候,某些地点沦落到如此境地?虽然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已经开始搅乱了曾经和谐宁静的校园。

时间流逝,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给教师这个职业定位?

首先,我深深地感受着,要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 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蜡烛、春蚕。那些都太过悲剧化了,也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中的竞争机制。教师应该是一棵大树,只有自己不断地吸收精神的营养,才能给树下的学生带来阴凉,才能结出累累的硕果。老师不是“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老师也不是“说出一句话来惊天动地”的伟人,老师也不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脊梁。不要把这么多沉重的职责都赋予老师,老师就是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普通劳动者。也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就不应该空谈一些人生哲理,我们应该以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务实的人生态度。我们每天在辛勤地工作,我们尽好自己的职责,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平凡而又成功

的人生。当心态摆正后,我们每个教师就不再活在自己营造的虚幻的光环里,我们也就不会和社会越离越远,而是走下了曾经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这样,我们也不会因为社会中一些无知的人对我们的轻视误解而失落,也不会因为学生们那逐渐成人化、世俗化的人生观与我们的“清高”心境的冲撞而迷茫。做好我们自己,这便是每一位教师最好的状态。

其次,当好一名教师要成为雕琢智慧的艺术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材

料―――人类的头脑和灵魂。“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目追逐时髦,一切的时尚名词都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并且雕琢它。人的大脑和心灵是最完美的艺术品材料,我们如果能利用造物主给予我们的形形色色的原料,将其雕琢成精美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品,那将会是多么美好和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呀。用我们的毕身努力去做一个艺术家,雕琢智慧。

同时,当好一名教师,并不是要庸俗地“遁世”,还是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与前面提到的“摆正心态”并不矛盾。

郭沫若的名剧《棠棣之花》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有好的父母才有好的儿女,有好的儿女才有好的国家。”在这里我要说-――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学生,有好的学生,才有好的未来!

我们很平凡,我们不能直接改善社会,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工作去参与社会,我们并不卑微。做好一名积极入世的“士人”,也是每一名教师应该并且能够做到的。 最后,当好一名教师也要成为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快乐的普通人。也许有人要问―――难道我们很多教师都不热爱生活吗?当然不,我们都热爱生活,但是我们几乎都没意识到老师应该将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鲜活生命状态更加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个不快乐的人怎样让学生快乐呢?很多老师,包括曾经的我,都被繁忙的工作压得只顾埋头,甚至都没有闲暇去看看明媚的天空。久而久之,我们的疲惫写在了脸上,我们的烦闷遮盖了曾经愉悦的神情,我们青春的面容掩上了一层灰尘。受到伤害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更多的是让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乐趣。于是,我们应该找回曾经朝气蓬勃、富有激情的自己。用业余时间去跑跑步、爬爬山,画两笔水墨丹青,写两行灵动的诗篇,从生活中发掘艺术,然后把这种快乐怡然的心境带给学生,把青春和灵气带给学生。让他们与我们一起快乐地生活、成长。

教师是一缕清风,吹拂在青春少年的心襟上;

教师是一滴朝露,要用纯净晶莹的心境去折射太阳的光辉;

教师是一帘细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教师是一抹斜阳,要用对于生活的热情去温暖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

假期,我拜读了读了朱小蔓的《教育的问题与挑战》一书,收获颇丰。

朱小蔓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专家,在德育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造诣。朱小蔓教授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术涵养,“教育的价值和本质力量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任何显性化、工具化的东西是无缘的,教育直指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功能就是一种文化性的功能,是一种思想性的把握人的功能。”在她的看来,教育中涌动着生命急流,展现着真善美的花蕾,培植着纯净高雅的心灵,散发着高尚的情操醇香,绽放着人性的鲜花。“我希望,让我的研究流泻出自己对人生、对教育理解的思想小河,从此把我带到心仪之所,进行自愿的人生劳作。”

首先,这本书以“人文性”或“教育的人文精神”作为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即始终把教育看作是人的活动,是与整个人生历程紧密相联系的活动。社会变迁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很多,教育本身存在的原本该做好而未做好的问题也很多。

其次是“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整个书稿都是通对话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想过程展开,呈现出来的。各部分提什么问题,怎么提,其间的逻辑关系是经过反复思考、设计的。 具有一定的尖锐性和挑战性,又洋溢着务实的乐观主义格调。读者的思维跟随着本书的线索激荡、跳跃的同时,更能获得深刻的启发、感染和教益。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