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籍 > 女则全文及译文

女则全文及译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3K 次

《女则》一书为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所著。那么女则全文及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女则全文及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女则全文及译文

戒奢者,必先于节俭也。夫澹素养性,奢靡伐徳。人率知之,而取舍不决焉。何也?志不能帅气,理不足御情,是以覆败者多矣。「节,撙节也。《易》所谓“节以制度”是也。俭,约也。澹素,澹泊而质素也。奢靡,奢丽也。伐,败也。率,皆也。决,断也。志者,气之将帅。理者,情之羁勒。言人皆知俭素可以养性,奢侈足以败徳,而不能决断于取舎之间,由其志无所守而私胜于公,所以颠覆败亡者多矣。撙,尊上声。」

《传》曰:“俭者,圣人之宝也。”又曰:“俭,徳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若夫一缕之帛出工女之勤,一粒之食出农夫之劳,致之非易,而用之不节,暴殄天物,无所顾惜,上率下承,靡然一轨,孰胜其敝哉!「殄,田上声。轨,音诡。胜,平声。《传》谓古书。子华子曰:“夫俭,圣人之宝也,所以御世之具也。”言圣人不宝金玉而宝节俭也。《春秋》:庄公二十四年春,刻桓公桷。御孙諌曰:“臣闻之:俭,徳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恭也,一说共也,谓与天下共行此徳也。侈,奢侈也。暴,疾也。殄,绝也。率,行也。承,奉也。靡,随顺也。轨,车辙也。胜,堪也。敝,败坏也。言天下之物皆出于农夫、工女之勤劳,用之无节,暴殄天物,奢侈相承,上行下效,随顺一律,则亦何以胜其敝哉?」

锦绣华丽,不如布帛之温也;竒羞美味,不若粝粢之饱也。且五色坏目,五味昬智;饮清茹淡,祛疾延龄。得失损益,判然悬绝矣。「粝,音辣。粢,音资。茹,如去声。祛,去平声。龄,音零。羞,膳之美者也。脱粟曰粝。粝粢,黍稷之粗者也。五色乱目,则目不明;五味乱口,则智益昬。茹,食也。祛,却之也。龄,年也。甚言淡薄之有益于人也。判然,断然也。悬绝,谓相去辽逺也。」古之贤妃哲后深戒乎此,故絺綌无斁,见美于《周诗》;大练粗疏,垂光于汉史。敦廉俭之风,绝侈丽之费,天下从化,是以海内殷富,闾阎足给焉。「絺,音笞。綌,音隙。斁,音亦。絺綌,葛布也。精,曰絺。粗,曰綌。斁,厌也。《周南·葛覃》之诗曰:“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文王后妃躬治葛为布而服之,无有厌斁也。大练,粗缯也。后汉明徳皇后常衣大练裙,不加縁。朔望,诸姬主朝请,望见后袍疏粗,反以为绮縠,就视,乃笑。后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是以节俭之化行,而四海之内富盛,闾里之间丰足。缯,慈陵切。縁,去声。縠,音斛。」盖上以导下,内以表外,故后必敦节俭,以率六宫;诸侯之夫人,以至士、庶人之妻,皆敦节俭,以率其家。然后民无冻馁,礼义可兴,风化可纪矣。「馁,弩罪切。导,犹引导,谓先之也。表,犹明也。敦,厚也。率,先也。馁,饥也。纪,理也,极也。言上下之间各敦乎节俭,则治化之效必臻其极矣。」

或有问者曰:“节俭有礼乎?”曰:“礼,与其奢也,宁俭。然有可约者焉,有可腆者焉。”是故处已不可不俭,事亲不可不丰。「腆,他典切。约,俭也。腆,厚也。此引孔子之言以答或人之问,又恐其一于俭而无等差,故终之曰处已宜俭,事亲必丰。」

○积善章第八

吉凶灾祥,匪由天作;善恶之应,各以其类。善徳攸积,天降阴隲。昔者成周之先,世累忠厚。暨于文武,伐暴救民,又有圣母贤妃善徳内助。故上天阴隲,福庆悠长。「隲,音质。隲,定也。暨,及也。言为善而获吉祥,为恶而召凶灾,匪天之降是于人也,而实各以类应人。惟行善而所积既乆,则天命降鉴,阴定于上。周自后稷始封于邰,十世而至太王;十二世,而文王始受天命;十三世,至武王伐纣救民,遂为天子。圣母贤妃,盖指太任、太姒、邑姜也。圣贤之君继作,而又有圣母贤妃以善徳而助于内,故上天阴隲,使周家福庆悠乆而绵逺也。」 我国家世积厚徳,天命攸集。我太祖髙皇帝顺天应人,除残削暴,救民水火;孝慈髙皇后好生大徳,助勤于内,故上天阴隲,奄有天下,生民用乂。天之阴隲,不爽于徳,昭若明鉴。夫享福禄之报者,由积善之庆。妇人内助于国家,岂可以不积善哉!「奄,大也。乂,安也。言天之所以阴隲于上者,由人之徳之所感召,故无所差爽。天之鉴照甚明,而享福禄之庆者,皆由于积善之所致也。此序国家受命隆兴,与成周同一积善之庆也。」 古语云:“积徳成王,积怨成亡。”《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徳,神明自得。”自后妃至于士、庶人之妻,其必勉于积善,以成内助之美。「此引古语与荀卿之言,以见积善之不可已也如此。」 妇人善徳:柔顺、贞静、温良、庄敬。乐乎和平,无乖戾也;存乎寛弘,无忌嫉也;敦乎仁慈,无残害也;执礼秉义,无纵越也;祗率先训,无愆违也。不厉人适己,不以欲戕物。以是而内助焉,积而不已,福禄萃焉。《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曰:“作善,降之百祥。”此之谓也。「祗,音支。愆,丘虔切。柔顺贞静者,柔顺利贞,以合乎坤静之徳。温,和厚也。良,易直也。庄敬,诚一之至也。妇人善徳,无过于此矣。乖戻,违背也。弘,大也。秉,执也。纵,放。越,度也。祗,敬。率,遵。先训,先代之训言也。愆,过。违,背也。厉,虐害也。适,便也。欲,私欲也。戕物,残伤于物也。萃,聚也。言妇人能全是数者之善,而行之无所违,则积善之福必源源而至矣。故引《易》、《书》之言以终之,以见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积而成。家之所积者善,则福庆及于子孙。善必积而后成,恶虽小而可畏,丁宁申戒之意切矣。」

○迁善章第九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跂,与企同,音弃。孰,谁也。跂,举足也。言人非上智之资,其谁无过乎?然能知其过,则谓之明;知过而能改,则可以跂望于圣人。然人毎吝于改小过,小过不改,终成大恶。苟能知小善之可为,而徙过以从善,则大善由兹而立矣。盖积小可以成大也。」

妇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菑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徳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逺之如蜂虿。蜂虿不逺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已过不改则累徳。「蟊,音矛。螣,音特。虿,柴去声。螫,音释。稼,音架。佚,音逸。颓,徒回切。惰慢者,无所敬畏也。嫉妒者,专于忌媢也。邪僻者,邪侈放僻也。骄者矜髙,刻者惨核。降于天者曰“菑”,作于人者曰“害”。佚,荡佚也。颓,坠也。蟊螣,害苖虫也,食根曰蟊,食叶曰螣。蜂虿,皆毒虫,其芒在尾。螫,毒也。禾之秀实曰稼。言妇人于是数者之过或有一焉,皆足以丧徳而败身,必当逺去之,毋使累其徳也。核,音核。」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故谚有之曰:“屋漏迁居,路纡改途。”《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恤,忧也。覆,倾覆也。居,处也。纡,萦曲也。言人以一事之恶为小而为之,无所忧恤,虽未即至于败,然有败之道存焉。何则?今日为一小恶,明日又为一小恶,积之之乆,则小者成大,乌有不败?人以一事之善为小而不为,虽未便至于覆,然有覆之理系焉。何则?今日舎一小善而不为,明日又舎一小善而不为,则是终无一善,焉得不覆?故曰:“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又引俗语以明人有过则当改,犹屋之敝漏则必迁其处,路之纡枉则必由其直也。《春秋》:晋灵公杀宰夫,士会谏之。公曰:“吾知过矣。”士会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事见宣公二年。」

○崇圣训章第十

自古国家肇基,皆有内助之徳埀范后世。夏、商之初,涂山、有莘皆明教训之功;成周之兴,文王后妃克广《关雎》之化。「肇,音兆。范,音范。肇,始也。范,法也。《关雎》,《国风·周南》诗之首篇也。禹娶涂山氏长女为妃,独明教训而致其化焉;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亦明教训而致其功焉;文王娶圣女姒氏为妃,则《关雎》之化行而仁厚之徳广。是皆内助而肇兴国家者也。」

我太祖髙皇帝受命而兴,孝慈髙皇后内助之功至隆至盛。盖以明圣之资,秉贞仁之徳,博古今之务。艰难之初,则同勤开创;平治之际,则弘基风化。表壸范于六宫,着母仪于天下。验之徃哲,允莫与京。譬之曰月,天下仰其髙明;譬之沧海,江河趋其浩博。然史传所载,什裁一二,而微言奥义,若南金焉,铢两可宝也,若榖粟焉,一日不可无也。贯彻上下,包括巨细,诚道徳之至要,而福庆之大本矣。「壸,音阃。博,普遍也。壸范,宫中模范也。徃哲,徃古明哲之后也。允,信也。京,大也。趋,归往也。浩博,广大也。什,犹军法以十人为什也,裁之为言仅也。奥,深奥也。南金,荆扬之金也。铢两者,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也。贯彻,通达也。包括,包举而无遗也。此序太祖髙皇帝龙兴,而孝慈髙皇后备如是髙明广大之徳,肃成内助,而徃古贤后诚莫能同其大也。嘉谟圣训,精微深奥,至贵至重,切于日用。语其指要,则贯彻乎上下;语其浩博,则包括乎巨细。诚为道徳之极至,而福庆之本源咸由于斯矣。絫,音累。」

后遵之,则可以配至尊,奉宗庙,化天下,衍庆源;诸侯、大夫之夫人与士、庶人之妻遵之,则可以内佐君子,长保富贵,利安家室,而垂庆后人矣。《诗》云:“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敬之哉!敬之哉!「徽,音晖。遵,循也。配,对也。至尊者,君也。奉,承也。衍,延也。庆源,福庆之本源也。佐,助也。《诗》,《大雅·思齐》之篇。太姒,文王之妃也。嗣,续也。徽,美也。百男,举成数而言其多也。此言髙皇后大徳懿训,后能循而行之,则可以配于天子,奉承宗庙,教化天下,以广延其福庆之源。下至于士、庶人之妻,莫不皆然。又引《诗》言太姒能继太任美徳之音,而子孙众多也。重言“敬之哉”者,以明圣训之不可以忘,故致丁宁之意也。

○景贤范章第十一

诗书所载贤妃贞女,徳懿行备,师表后世,皆可法也。夫女无姆教,则婉娩何从?不亲书史,则徃行奚考?稽往行,质前言,模而则之,则徳行成焉。「姆,音茂。婉,音宛。娩,音晚。懿,美也。备,具也。姆,女师也。婉谓言语,娩谓容貌。司马温公云:“柔顺貌。”从,由也。奚,何也。稽,考也。徃行,徃哲所行之行也。质,证也。前言,前代所训之言也。模,规模。则,法也。《诗》首《关雎》,《书》美厘降,观古昔所称颂者,皆由其徳行纯美,故可以为天下后世法。言女子必有姆教,然后能成婉娩之徳;必亲书史,然后知古人行事之实。否则,无以成其徳以考其业也。故必求法于古,则己之徳行乃可以成焉。」

夫明镜可以鉴妍媸,权衡可以拟轻重,尺度可以测长短,徃辙可以轨新迹。希圣者昌,踵弊者亡。「妍,音言。媸,音笞。辙,音彻。妍,美也。媸,丑也。权,称锤也。衡,平也。拟,凖拟也。尺度,说见前。测,度也。辙,车轮所辗之迹也。轨,法也。希,望也。踵,蹑也。锤,音椎。度,入声。辗,音碾。踵,音肿。蹑,音聂。」是故修恭俭莫盛于皇英,求贞顺莫备于太姜,效诚庄莫隆于太任,行孝敬莫纯于太姒。仪式刑之,齐之则圣,下之则贤,否亦不失于从善。「皇英,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也。以天子之女而事舜于畎畆之中,谦谦恭俭,思尽妇道。太姜者,太王之妃也,贞顺率道,而靡有过失。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徳之行。太姒仁明有徳,贵而能勤,富而能俭。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数妃者,圣徳全备,特各举其一二,言之可以互见,非谓有于此而不足于彼也。仪、式、刑,皆法也。言能取法于此,齐之则可以至于圣,下之则可以及于贤,有所不至,亦不失于为善。」

夫珠玉非宝,淑圣为宝;令徳不亏,室家是宜。《诗》:“云髙山仰止,景行行止。”其谓是与!「淑,善。圣,通明也。令,亦善也。《诗》,《小雅·车辖》之篇。仰,望也。景行,大道也。言妇人不以珠玉为宝,而以淑圣为宝。苟令善之徳无所亏缺,则可以宜其室家矣。故引《诗》以结之,以言髙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然则内助于国家者,其可以忘景仰前人之法也哉!辖,音辖。」

○事父母章第十二

孝敬者,事亲之本也。养非难也,敬为难。以饮食供奉为孝,斯末矣。孔子曰:“孝者,人道之至徳。夫通于神明,感于四海,孝之致也。”「善事父母之谓孝,洞洞属属之谓敬。言妇人之事亲,以孝敬为本,不以饮食供奉为难也。《论语》曰:“有酒食,先生馔,曽是以为孝乎?”正此意也。此引孔子之言,事见《亢仓子》。所谓人道之至徳,无以复加于孝乎?通达于神明,感动于四海,孝之所致也。然则孝敬行于一身,而感通之大也如此,其可忽乎!亢,音庚。」

昔者虞舜善事其亲,终身而慕;文王善事其亲,色忧满容。或曰:“此圣人之孝也,非妇人之所宜也。”是不然。孝弟,天性也,岂有间于男女乎?事亲者以圣人为至。「虞,氏。舜,名。《书》称其“克谐以孝”。又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至于寝门外,问内竖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其有不安节,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此举二圣人之孝以为训,或者以为非妇人之所宜,盖孝弟本乎天性,故无间于男女。事亲者必以圣人之道而为极至。竖,音树。」

若夫以声音笑貌为乐者,不善事其亲者也。诚孝爱敬无所违者,斯善事其亲者也。县衾敛簟,节文之末;纫箴补缀,帅事之微。必也恪勤朝夕,无怠逆于所命,祗敬尤严于杖屦,旨甘必谨于餕余,而况大于此者乎?是故不辱其身,不违其亲,斯事亲之大者也。「县,音悬。衾,音钦。簟,添去声。纫,音银。箴,与针同。缀,音拙,一音惴。帅,音率。恪,康入声。屦,音句。餕,音俊。衾,被也。簟,竹席也。纫,郭璞云“以线贯箴”也。缀,聨缀也。帅,与率同,循也。恪,敬也。屦,履也。食余曰餕。《礼》曰:“父母在,朝夕恒食,子妇佐餕,既食恒餕。父殁母存,冢子御食,群子妇佐餕如初。旨甘柔滑,孺子餕。”夫声音笑貌皆可以伪为之,而以为足以事其亲则未也。惟诚孝爱敬之发于心,无所背于理者,则可谓善事其亲矣。若夫谨于事为之末节,以此而为孝,亦未也。必也能尽其诚敬,无怠逆于父母之命,斯可矣。虽杖屦与饮食之餕余,尤加敬谨。矧有大于此者,而可以不敬乎?夫身者,亲之遗体也。不辱其身,是不辱其亲也,岂非事亲之大者乎?」

夫自幼而笄,既笄而有室家之望焉,推事父母之道于舅姑,无以复加损矣。故仁人之事亲也,不以既贵而移其孝,不以既富而改其心。故曰:“事亲如事天。”又曰:“孝莫大于宁亲,可不敬乎!”《诗》云:“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此后妃之谓也。「笄,音鸡。害,音曷。浣,音浣。笄,簮也。女子十年姆教,十五而笄。既笄则许嫁,而有室家之责,推事父母之道以事舅姑,同一道矣。惟仁人之事其亲,终始如一,不以富贵而有所改移也。《家语》云:“事亲如事天。”天者至尊无对,惟亲可儗。扬子曰:“孝莫大于宁亲。”宁者,安其亲之心也。心有所不安,是贻其亲之忧也,其可忽乎?《诗》,《周南·葛覃》之篇。害,何也。浣,濯其衣也。宁,安也。言何者当浣而何者可以未浣乎,我将服之以归宁于父母矣。此文王后妃既富贵,而孝不衰于父母也如此,故以是终焉。簮,缁岑切。贻,音怡。

译文:

我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诲,诵读《诗经》、《尚书》一类的典籍,小心谨慎地做女人该做的事。承蒙先祖积善余庆,我很小就被选入后宫,侍奉孝慈高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不辞疲倦地朝见、侍奉。高皇后教育晚辈,在礼法上十分严谨,我恭敬地把高皇后的仪容举止奉为典范,每天聆听她的教诲,对她非常恭敬和佩服,不敢有所违背。我恭敬地奉侍当今皇上三十余年,一心一意遵循先人的教导,协助皇上治理国家。我想到自己徒然占据皇后之位,惭愧自己的德行不配位,不能很好地为下属做出表率,没有辅佐皇上治理好内宫的美德,有愧于高皇后的训诲。我曾经阅读史传,寻求古代的贤妇贞女,她们虽然都有值得称颂的美好德行,然而没有不是通过教育而形成的。古时的教育有很好的方法。男子八岁进入小学,女子十岁开始聆听女师的教诲。古时小学的教本没有留传下来,晦庵公朱熹于是把他读过的有关小学教育的内容编辑成书,从事小学教育的人这才有了根据。唯独女教没有一个完整的教本,世人往往取范晔《后汉书》所载班昭的《女诫》来教育女子,但常常苦于它太简略。另外有所谓的《女宪》、《女则》,但都已失传。近世才有女教之书盛行,但大体上都是撮取《礼记》、《诗经》之词以及古代烈女的传记编辑成的。只有我高皇后的教诲与训诫,远远超过之前的这些言论,足以留给万世之人作为法则,我常常听闻并熟记在心,于是在永乐二年冬天,重述高皇后的教诲,把它扩充为《内训》二十篇,以此来教育内宫之人。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没有比修养德性,继而修正行为更重要的了,所以把“德性”放在第一章,其次是“修身”;而修身没有比谨慎自己的言行更重要的了,所以次之以“慎言”、“谨行”;推而至于“勤励”、“节俭”,又次之以“警戒”。人之所以能获得长久的福庆,没有比平时多积德行善更重要的了;人之所以能够不犯或少犯过失,没有比改过从善更重要的了,所以又次之以“积善”、“迁善”。这几件事,都是修身的关键,然而用来作为法则的,一定要遵守我高皇后的教诲,所以继之以“崇圣训”。远一点来说,取法于古代的贤女,所以次之以“景贤范”。上而至于“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又推而至于“母仪”、“睦亲”、“慈幼”、“逮下”,而终之于“待外戚”。言辞浅陋,不足以发扬高皇后教诲的深意,但条目还算完备。读者不必拘泥于言辞,只需取它的意思,对于治理家事,或许能有所裨益。永乐三年正月十五序。

德性章第一 贞固沉静,幽寂娴雅,端正庄重,诚实纯一,这八点,是女子德性内在的表现;孝亲敬养,仁爱明察,慈淑和睦,温柔恭顺,这八点,是女子德性外在的表现。做到了上面这些,女子的德性就齐备了。人的德性,秉受于出生的时候,本来是纯善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沾染的习气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父母教之以善,小孩就日渐贤明;如果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而沾染了恶习,离善越来越远,小孩就会成为下愚之人。古代贞淑的女子,能够调摄其性情,而不紊乱;治理其心术,而无邪僻;尊崇道德,而效法贤明。这样才能与君子相匹配,成功实现内助与教化。所以应该将“仁爱”作为内心的主宰,将“道义”作为行为的准则,用“智慧”来观察辨别事物,将“信用”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将“礼法”作为行事的规度。行为举止符合“礼、义、道、信”,德性就完备了。妇人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灾祸就形成了;做了不合乎礼法的事,邪恶就形成了。所以要限制言语,使之不越出自己的房门;用佩戴玉器来限制行动,动作稍大玉就会啷当作响;用礼法限制思想,不让邪思邪念形成;用道义限制欲望,使其不放纵。时时谨慎修正身心,这样才能涵养德性。一言一行,都不能有损于善良的天性,不能玷污醇淑的德性。用德性涵养天性,用天性促成德性。小的过失不改正,必然会损害大的德性,正如地基不稳固,大厦必然会倾塌。不修养德性,则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不得其正,就会百事不兴。没有瑕疵的天然美玉,可以成为最珍贵的宝物;有醇美德性的贞女,可以匹配大户人家。女子能够检束自身,恪守制度,克勤克俭,不忌不妒,足以成为女人的楷模。至于骄傲自满、嫉贤忌能、恣肆放纵、为所欲为,来损害自己的德性。虽然有其他才能,也是一无是处。古语说:“要使身体有地方居住,就要造房子;要使自己尊贵光荣,就要树立德性。”《诗》说:“一个人要是有德性,就可以一生享受福禄。”

修身章第二 有人问:“《礼》说,太任(周文王的母亲)在怀着文王时,眼睛不看邪恶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合礼仪的声音,嘴巴不说狂傲的言语,不坐摆的不正的席子。像这样,就是修身的途径吗?”答曰:“是的。这是古圣人的修身之道。”眼睛看了邪恶的事物,内心就惑乱了;耳朵听了不符合礼仪的声音,内心就无主了;嘴巴说狂傲的言语,内心就会骄纵放肆。这些都是不利于修身的。所以女人一定要遵循正道,才可以防止污秽与邪恶;行为举止一定要遵循礼义,才可以养成德性。因此五彩华服,不足以为其身心增添光彩;秉贞顺之操,循礼义之道,才可以增进妇德。不修养身心,而使德行有所差失,这就是邪恶了。有句谚语说:“清除污秽,培养禾苗,不要使杂草滋长;铲除荆棘,不要使路途堵塞。”正如要通过修身来养成德性。不修身,就不能立德,德不立而能感化一家人、使家庭和乐的很少,何况是教化天下呢?妇人应当遵循顺从之道。夫妻之道,就是阴阳、刚柔之道。古代英明的君王之所以对婚姻很谨慎,是因为重视延续宗祠,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家庭的兴隆衰灭,国家的没落兴盛,都取决于夫妇之道。对闺门内女子修身的教育,一定要努力谨慎啊!

慎言章第三 妇女的教育有四种,妇言是其中之一。「四教,是说古时女子出嫁前三个月,教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人的内心对万事万物做出反应,没有言语如何表达呢?说出的话符合礼节,可以避免悔恨;说出的话不符合情理,灾祸一定随之而来。谚语有云:“人如果和颜悦色,给人讲有道理的正直之言,虽然是坚硬如石的人,也会受到感动而从正;如果出言不逊、利口伤人,灾祸就会如火烧平原一样迅速到来而不可救。”又说:“不轻易多言的人,说出的话为人所重;多话的人,说出的话往往狂妄而没有依据,招人所厌。”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啊!况且妇人的德性应该幽深娴雅,本来就不应该多言,话说多了过失就多,不如少说话。所以《尚书·牧誓》说:“妇人多言就会乱家政,就像母鸡叫晨,是不祥之兆,家道必定会败落。”《诗经·瞻卬》说:“妇人多言,是导致灾祸的源泉。”《礼记·曲礼》说:“外面的话不进入内室,妇人的话不越出门槛。”圣书如此慎重地禁戒妇言,妇人要想修身,对此一定要谨慎。那么要做到言语谨慎有什么方法可循吗?答:有,学习南宫绦就可以了。(南宫绦,孔子的弟子南容,居住在南宫,又名适,字子容。《诗·大雅·抑》说:“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去,不好的言语却收不回来,不可乱说。”南容每天多次重复这句话,所以能够对于言语非常谨慎。夫子很赞赏他的谨言之行,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少说话,就会提高内心的修养;谨守诺言,有言必行,就没有过失;宁静内心,坚定志向,平和心气,恪守仁爱和忠厚,保持端庄和恭敬,信守诚信和道义;无论说话还是静默,都能从容不迫,符合女性坤静的本色,谗言邪语就无从兴起,家道也就和睦了。所以女人不应当矜恃自己的美色,而应该注重培养美好的品德。无盐女虽然容貌丑陋,但齐宣王却因为她的贤淑而立她为后。(无盐女,齐国的丑女,出言讽刺齐宣王。宣王采用了她的话,停止修筑渐台,撤除女乐,革退谄媚奉承的人,除去华丽的装潢修饰,打开公门,招纳诤言,请来地位微贱的有才之士,立无盐女为王后,齐国大安。)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是不说话,但是说出的话必定符合礼义;那些只说巧佞之言的人,就未必有德行了。”

谨行章第四 妇人的行为要以德为先。自以为是的人行为必定专制、蛮横;矜高自夸的人行为必定危殆、不安;自欺欺人的人行为必定骄肆、污秽。行为专制,目无君主,三纲五常就废弃了;行为危殆,则招人厌恶,灾祸就兴起了;行为污秽,就灭绝了妇道,不能算人了。只要沾染其中的一种,很少能够终身不犯过错的。直上云霄的树木,因为根深;逾越云层的高台,因为地基深厚;妇人有美好的声誉,因为德行纯备。根深在于栽培,地基深厚在于积累,妇人行为纯净在于自己努力。行为不纯净,亲戚朋友就会远离,长幼的秩序就会紊乱,贵贱的区别就会混淆。所以想要培养良好的德行,应当在细小的行为上加以谨慎;疏忽了细小的行为举止,由小积大,习性一旦养成,再想改掉就困难了。即使在幽暗阴晦的地方,神明也能洞视所有的行为;一百件事中做错了一件,就会累及整个德行。做到温柔敬顺,保持忠贞纯洁,服从于“三从”的古训,严谨于男女内外的区别,勉力去做并慎重对待,始终如一。由此可以治家政,和家人,兴万事。《易·恒卦》说:“妇人要始终保持贞良的德行,就会吉祥。”说的就是这个

勤励章第五 怠慢不怀恭敬、懒惰不务勤劳、放恣不加约束、放肆不遵礼法,这四者,是足以损害自身的恶习;勤劳勉励、孜孜不息,是足以成就自身的美德。所以农民勤于耕种,读书人勤于学问,女子勤于女工。农民懒惰,五谷就没有收获;读书人懒惰,学问就做不成;女子懒惰,机杼就空乏,家道就衰乏。古时后宫的正妃亲自养蚕,率领众妃嫔缝制衣服供祭祀用;官吏、百姓的妻子,都亲自做衣服给丈夫穿。春天则男耕女织,秋天则按制度算其功过。种田和织缝的工作做得不好的,就是罪过,应当治罪。这是先王的法度。纺丝织麻做成衣服,蒸酒制酱以供祭祀,是女人的天职。不勤劳地做事,荒废了工作,怎么避免得了王法的责罚呢?早起劳作,到晚才休息,勤劳做事,就没有懈怠懒惰的忧患;一丝一缕,纺织不息,就可以织成一匹织物。警戒啊,一定不要懒惰偷安!如果荒废了工作而偷懒,就好比割伤身体的利刀,虽然看不见它的锋芒,但暗中已不知不觉地被它伤害了。《诗》说:“妇人没有公事要办,只要养好蚕织好布就行了,现在反而去干预公事,而荒废了养蚕织布的工作。”这样一来,懈怠懒惰的罪过就太大了!处于贫贱要做到不怠惰容易,处于富贵却不怠惰就难了。要在富贵的时候加以警励,在贫贱的时候不要轻忽。(人在富贵的时候,必定安于娇贵放逸,能做到不怠惰的人很少。但是也有处于贫贱却懒惰的,所以警示说:“要在富贵的时候加以警励,在贫贱的时候不要轻忽。”)

节俭章第六 要戒除奢侈,一定要先做到节俭。淡泊、质朴可以涵养品性,奢华、靡丽则败坏德行。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大多数人却不能做到拒奢而崇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志被习气所移,不能帅之以正;道理被情欲所迷,不能御之以礼。所以因此而败坏德行的人很多。《左传》上说:“圣人要使天下富裕,崇尚节俭是第一法宝。”又说:“想让别人对你的恭敬长久不衰,没有比节俭更好的方法了。所以说节俭是天下共同的美德;由奢靡引发的浪费,由浪费引发越礼犯分,所以说浪费是最大的恶行。”一缕丝帛,出自于女工的辛勤;一粒粮食,出自于农夫的劳作。得来不易,用起来却不知道节省,暴殄天物,不知珍惜,上行下效,靡然成风,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呢?锦绣华丽的衣服,不如粗布衣服保暖;珍贵美味的佳肴,不如粗粮管饱。而且五彩颜色会损坏眼睛,五味佳肴会损人心智;饮食清淡,反而能祛病延年。好坏得失,显然相差很远。古代贤良的妃子、明哲的皇后都对这一点深为警戒。所以文王的后妃亲手用葛布做衣服穿,一点也不厌倦,在《周诗》中被赞美;东汉明德皇后,穿粗布衣服,不戴珍宝首饰,在《后汉书》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两位后妃都能崇尚廉洁节俭的风气,杜绝奢侈靡丽的浪费,在后宫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天下百姓跟从这种节俭的风气,所以国家殷实富裕,百姓丰衣足食。上边的人引导下边的人,宫里的人给宫外的人做表率,所以皇后一定要崇尚节俭来带动六宫之人;诸侯的夫人,以至官吏、平民的妻子都要崇尚节俭,来带动家里人。这样,百姓就不会受冻挨饿,礼义就会兴盛,良好的风俗教化得以形成,被世人传颂。或者有人要问:“节省俭约,在礼仪上可能行不通,怎么办?”孔子说得好:“礼,与其奢靡失度,不如俭而守约。”在可以节省的时候,不得不节省;在需要丰厚的时候,不得不丰厚。所以对待自己要节俭,侍奉亲人要丰厚,这样就对了。

警戒章第七 妇人的德行,没有比端正自身更重要的了;端正自身的关键,没有比警惕、戒备更重要的了。处于富贵之中,要常常恐惧骄傲、自满而犯下错误;处于贫贱之中,要常常恐惧祸难、失败而无以立足;处于安宁之中,要常常恐惧遭遇灾祸而危及自身。如同拿着盛满酒的酒杯,小心谨慎,唯恐它倾泛;如同在险地行走,战战兢兢,唯恐走错一步陷坠下去。所以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念头,或独处的时候,都不可以不谨慎。没有人看见吗?能隐瞒上天吗?没有人知道吗?能欺骗得了自己的良心吗?应当严肃恭敬、警心惕励,牢牢守住规矩和法度;心地澄净无杂,不做不合礼法的事情。一举一动,必敬必慎,如同面对着公婆一样;虽然处在闺房之中,也严肃矜持,如同面对老师一样,不敢放纵。不在没人的时候坏发乱形、不修边幅;不在有人的时候浓妆艳抹、矫揉造作。以真诚心为人处世,保持一颗恒常的心;不论在明处还是暗处,都始终如一。这样,你的德行就能使家族和睦,通于神明,百福自来。在举心动念之间,当存规度,不越于礼,就不会犯错;在事情有了差错,祸害还没形成之时,谨慎预防,将之消释于初发之际,灾祸就自会远离。否则,只要一念之间不加以戒备,明知有害而不能忍、不知戒,灾祸就形成了。灾害常常在身上聚集,使德行亏损,这时候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借鉴古人的过失,反省自己,就可以得到很多教训;在灾祸还未形成的时候加以警惕,我还会有什么过错呢?《诗》说:“独处暗室之内,尚且不愧于房屋漏光处。”《礼》说:“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要存有戒慎恐惧之心。”谨慎惕励到这种程度,然后就能不犯错误了。

积善章第八 人之善恶起于心,则吉凶见于事。吉凶祸福,不是由天决定的,而是由人的善恶感应来的。人能积善修德,持久不衰,上天必定会默佑他,降之以福,这是一定的道理。过去周朝的祖先,有大功于世,其后世子孙相承,一千多年来,世世代代都忠诚厚道。至于太王、王季、文王,都有圣人的德行,武王因商纣残暴,驱除伐虐,救民于水火,得到了天下。又有太王之妃太姜、王季之妃太任、文王之妃太姒、武王之妃邑姜,都仁孝贤明,做圣人的内助。其内外之圣德,长久不衰、完美无缺,所以天降阴鸷。周朝的福庆之长久,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比拟。我明朝太祖高皇帝的祖先,世世代代积累德行,所以天命我高皇帝顺天应人,除残贼、伐暴虐,救民涂炭。而高皇后,以仁厚之德,勤劳内政以助之。所以上天默佑,使之拥有天下,百姓得以安宁,美誉垂于后世。上天赐福好坏多寡,与人们的德行一一对应,就像明镜一样昭然分明。人之享受福禄,皆由积善而来。妇人内助其夫,使国家兴盛,怎么可以不积善呢?古语说:“诸侯积累善德,可以成为帝王;积怨恶于民,就会走向灭亡。”《荀子》说:“山高就会形成云雾,风雨就兴起了;水深就会生成灵物,蛟龙就产生了;积累善行以完满德行,就会感通神明,天将福禄。”从皇后王妃到官吏、百姓的妻子,都有内助其夫的职责。既然能做到克勤克俭,操持家事;必然也要做到积德累仁,使福庆绵延。妇人的善德有:宽柔恭顺、贞良安静、心志平和,不做欺诈、怨恨、乖张之事。度量宽洪,没有疑忌嫉妒之心;仁厚慈爱,没有伤残毒害之念;职守礼义,没有骄纵、僭越之行;敬承先训,没有过愆违背之失;不损害别人,而使自己快意;不纵恣其意,去损害其它生物。像这样积善不止,福禄就自然汇集而来。嘉美祯祥被及丈夫子女,给子孙后世积善余庆,这样就算当好贤内助了。《易》说:“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会福泽子孙。”《书》说:“行善事,各种吉祥就会降临。”说的就是这个。

迁善章第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明人有过就能知,贤者知过就能改。能够改过,就会日渐明达,可以企及圣人的领域。小的过错不肯改,积之日久,就一定会成为大恶之人;嫌善小而不屑于去做,这样的人无德可称。只有肯做微小的善事,以成人之美,不断地积累,才会形成大的善德。妇人之过有三:一、懒惰怠慢,就会傲慢骄矜,从而丧失孝敬之心;二、怨嫉妒忌,就会残酷刻薄,从而引来灾祸;三、邪僻不正,就会淫逸放荡,从而丧失贞节道义。这三点,是妇人的大恶。以上三点,都是德行的弊端、自身的殃祸。只要有其中之一,就要像去除蟊螣之类害虫一样去除它,像远离蜂虿之类的毒虫一样远离它。不远离蜂虿,身体就会被蛰伤。不去除蟊螣,庄稼就会被伤害,不改正过失,德行就会被损害。如果因为恶行微小,就毫无畏惧地去做,积少成多,就一定会失败;因为善行微小,就不屑于去做,最后终无一善,就一定会倾覆。能做微小的善事,大的善德就有了基础;能对微小的恶行加以提防,最终就不会有大的过错。所以有谚语说:“屋子漏了就要迁到别的地方去住,道路曲折就要换一条路走。”《左传》说:“人谁没有过错?犯了错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善事了。”

崇圣训章第十 自古开国之君,必有贤圣之妃,以佐内助之美,垂范于后世。夏禹的皇后涂山氏,商汤的皇后有莘氏,都明达贤良,推行教化,垂范六宫,以成内治。周文王得到圣女太姒,谱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佳话,宫中之人做《关雎》赞美她的美好德行。我太祖高皇帝虽然受天命而兴国,拥有天下,但孝慈高皇后内助之功居多。她明达古圣先贤的教诲,秉持贞洁仁厚的美德,通达古今治乱的玄机。在艰难创业的时候,与高祖一起辛勤开创;在太平治世的时候,就弘扬风俗与教化。垂范六宫,母仪天下。古时贤哲的后妃,没有能与她匹敌的。她像天上的日月,无私地给予万物以光明;她像苍茫的大海,将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江河之中。然而史书传记上所记载的,都是史臣采集传闻记录下来的,仅仅是高皇后美德的十之一二。她那些精微的语言所包含的深奥含义,就像珍贵的金子,一铢一两都可以当作宝物;又像谷米粮食,一天都不能缺乏。她的训诲包含了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我恭敬地遵循她的圣训,写成此书。其言实在是女德的精华与巅峰,人若能遵此而行,便是得到了福庆的本源。后妃若能遵守高皇后的教诲,足以匹配至尊无上的天子,奉承宗庙,教化天下,给子孙留下福庆之源;诸侯、卿大夫以及官吏、平民的妻子若能遵守高皇后的教诲,就可以辅佐丈夫,长久地保持富贵,使家室顺利安定,使后人得到福庆。《诗》说:“太姒(周文王的妃子)继承了太任(周文王的母亲)的美德,不妒不忌,所以子孙昌盛。”一定要敬守高皇后的教诲,以媲美于周室!

景贤范章第十一 《诗》、《书》上所记载的贤淑的后妃、贞良的女子,品德美好,行为规范,为后世做出了榜样,都是我们可以效法的。女子没有女师的教诲,不听善言,温婉柔顺的言行举止从哪里学来呢?不阅读古书和历史,不知善行,古圣先贤的美好品行从哪里知道呢?考察古时贤女的德行,考证古人留下的训诲,将之视为规范并加以效仿,好的德行就能养成了。明镜可以照出美丑,秤杆可以称出轻重,尺度可以量出长短,路上的车迹可以使过往车辆遵道而行,不失掉轨范。效法圣人的德行,必定会昌盛获福;效法前人不贤的行为,必定会导致灭亡。所以要向娥皇、女英学习恭敬、俭朴;(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作为天子的女儿却奉侍舜于田野之中,谦和恭敬,竭尽妇道。)向太姜学习贞洁、柔顺;(周太王的妃子,贞洁柔顺,遵循妇道,没有过失。)向太任学习诚仁、端庄;(周文王之母,品性端庄诚一、诚实庄重。怀文王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所以生出了圣人,奠定了周朝的基业。)向太姒学习孝顺、恭敬。(周文王之妻,有幽闲贞静之德。仁爱聪明、富有德行,身份尊贵却辛勤劳作,富裕而崇尚节俭。长大了仍然对老师恭恭敬敬,嫁人了仍然对父母竭尽孝道。上事太后,下慈众妾,子孙昌隆。)效法她们,向她们看齐就可以成为圣人,稍微差一点可以成为贤人,再差一些也不失为一个从善的人。珠宝玉器都不是妇人的宝贝,贤淑圣善,才是女德的宝贝。不缺乏善德,家庭就一定幸福美满。《诗》说:“高山令人瞻仰,大道令人遵行。”对于古代贤女们的德行,一定要效法,才可以成就自身。如果见贤而不思齐,光景仰又有什么用呢?

事父母章第十二 孝敬,是奉侍父母的根本。供养父母并不难,难的是敬重父母。供奉父母饮食,是最末一等的孝。孔子说:“孝敬父母,是德行的根本。孝敬到了极致,便能通达于神明、感化于四海。”过去虞舜善于奉侍父母,一辈子想念他们;周文王善于奉侍父母,父母身体欠安他就满脸忧愁,路行不稳。有人说:“这是圣人的孝道,境界高远,不是妇人能做到的。”此言差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人的天性,怎么会有男女的区别呢?侍奉亲人,要以圣人的孝道为最高准则。如果子女无至诚之心,只以声音笑貌来使父母开心,不能算是有孝心。由至诚而孝,由至爱而敬,对父母的意愿无所违逆,这才是真孝。女儿媳妇侍奉父母公婆,一定要替长辈叠被子、卷席子,要睡觉的时候再帮他们铺好。见父母公婆衣裳有破洞了,一定要仔细地缝补好。这些只是细枝末节之事。要从早到晚恭敬勤恳,对父母的命令不懈怠、不违背,对父母的拐杖、鞋袜都要恭恭敬敬,对父母吃剩下的食物要欢喜恭敬地吃掉,对这些小事都要如此敬重、谨慎,何况更大的事情呢?(《礼记》说:“父母吃饭用的碗筷器具,不是父母已经吃过了,不敢用;父母给子女饮食,不是父母吃剩下的,不敢吃。父母吃剩下的饭菜,儿子媳妇一定要吃完。”)女子之道,在于保持贞洁而不受侮辱,侍奉双亲而不违背其意愿,这是最重要的孝敬之道。女子从小赖父母之恩而长大,依于膝下;到结婚有家室,离开父母。若在家时能孝敬双亲,以这样的心来孝敬公婆,就不会有所减少。仁人侍奉双亲,不因为自己富贵了就改变对父母的孝心。所以说:“要像侍奉上天一样侍奉双亲。”又说:“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使父母心安。”对此能不敬慎吗?!《诗经》上说:“太姒要回家问安于父母,穿洗过的粗布衣服。问她的女师说:哪些衣服要洗,哪些衣服不必洗?我要穿着它,回去问安于父母。”这说的是文王后妃的孝行。

事君章第十三 妇人侍奉君主,长随左右,终日亲近。难以控制心念,容易迷惑君主;难以抑制身行,容易骄纵。侍奉君主有什么原则可循吗?答:有。以忠信诚实作为根本;遵循礼法,谨守道义,以防散漫;勤劳节俭,率领其他妃嫔与下人;慈爱和睦,给众人带去温暖祥和;读诵诗书,学习古人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德行;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规劝进谏,能够恭敬地接受并牢牢记住。早起晚睡,以敬爱君主为自己的大任。不轻易改变住处,衣服饮食节俭而不奢华,说话温和委婉、符合礼义,对于馋佞之语,要严戒,不去听取。邪僻的行径,要严谨,千万不能去做。专心于备办饮食,以奉君主享用,以供祭祀之用;不干涉国家政事;谨慎地守住男女内外之别,教令不出于闺门;远离邪僻之事;保持威仪,丝毫不松懈。不要仗恃君主对自己的恩宠,不要干涉政事、扰乱法纪。仗恃恩宠,就会骄纵妒忌,干政乱法,就会兴起祸乱。谚语说:人掉在水中出不来,是因为被水中的污泥所陷;家道衰落而不能兴盛,是因为家中有善于妒忌的妻子。女子不骄纵、不妒忌,是她本身和家庭的福分。《诗经》说:“太姒不妒忌,宽厚仁爱地对待众妾婢,所以众妾都佩服顺从于她。”为后为妃,都是受命于君主,应当要安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起非分之想。《诗经》说:“姬妾晚上侍奉君主,天黑了进去侍奉,天还没亮就要返还,不敢霸占整个夜晚。因为姬妾的职责不同于后妃。”以前周宣王因为与姬妾同房而晚起,姜后脱下耳环,跪在永巷之间请罪,怪自己没有教导好姬妾,导致君王晚起而荒废了政事。宣王恭敬地礼待姜后并向她道谢,从此以后不敢懈怠而荒废政事。史书上对姜后大加赞美。汉成帝游后花园,想要与班婕妤(西汉女辞赋家,班昭的祖姑)同坐一辆车。班婕妤跪地上奏道:“看古代的圣贤之君,都是与名臣在一起。亡国末主,才与女妾同车。皇上现在要与我同车,不好比是那些荒淫的末主了吗?”成帝很赞赏她的话。姜后与班姬,都深得侍奉君主、安分守己之道。我国家繁隆昌盛。我孝慈高皇后,恭敬谨慎地奉侍太祖高皇帝,助高皇帝建成了明朝的大业。居于富贵而不骄纵,处理内务严谨认真,不分早晚,尽职尽责。德行高出古人,风化盛行于天下,慈训垂于万世。《诗经》说:“文王之母太任,恭敬景仰她的婆婆太姜,恪尽孝道,是周室的孝妇。周室子孙能光荣显耀于天下,实在是太任打下的根基。”遍观古史,一国的兴盛,必定有贤良的后妃作为内助;一国的灭亡,必定由后宫yin乱邪僻、惑乱君主所致。一个家庭的成功失败也是这样,一定要谨慎!《诗经》说:作为臣下,应该不分昼夜,警惕勉励,毫无怠惰,以侍奉君王;作为后妃,自己的成败得失与君王休戚相关,更应该毫无懈怠,侍奉君主。作为妇人,若不能以正道辅助君主,就荒废了自己的德行。就好像网上没有总绳,众多网眼就无法张开。上下混沌一气,没有法则可依,就会沦陷,直至灭亡。树木枯朽凋零,因为有虫在里面攻食;国家政事荒废,因为有yin乱的女宠蛊惑君王。古人称女色为女兵器,要像防范兵敌一样防范女宠。《诗经》说:堂堂的周朝,因为幽王宠幸褒姒而丧身亡国。女宠之害,能不警戒吗?天上地下,天尊地卑,女子应事夫如事天,尊卑分明。夫阳妇阴,阳主动,所以刚健而专制;阴主静,所以柔顺而听话。从皇后王妃,到平民之妻,都遵循这个原则去侍奉夫君,家道就一定会昌盛。

事舅姑章第十四 女子嫁人以后,应当孝养公婆。对待公婆,要亲爱同于父母、尊敬同于天地。孝顺公婆最重要的是要敬爱他们。敬就会严谨专心;爱就会竭诚恭顺。专心竭诚,不敢有丝毫怠慢,是孝顺公婆的关键。用洗衣做饭供养公婆倒在其次。所以用美味的食物奉养公婆,只要有毫发之处没有尽心,就同没有奉养是一样的;极尽勤劳地敬事公婆,只要有一念不恭,就与没有奉侍是一样的。这是说孝敬公婆应该终身努力,不可有一日懈怠。公婆所敬爱的人,媳妇也应该从心底里敬爱。让公婆开心,事事顺其心愿。做事一定要先禀明公婆,不敢独断专行;对公婆的命令要恭敬地领受,立即去办。这是孝顺公婆的关键。太任爱戴、取悦太姜,所以生出了文王振兴周室;唐太宗的原配长孙文德皇后,能孝敬于公婆,奠定了唐朝的福庆之基。孝敬奉养公婆多么重要啊!妇人不得到公婆的认可与喜爱,就不可以侍奉他的丈夫。更何况像古代的孝妇贞妻一样,感动天地、通于神明、汇集嘉祥、垂芳万世呢?所以从皇后王妃到平民百姓的妻子,一切都以孝事公婆为重。《诗经》说:“妇人应当早起晚睡,尽其心志孝养公婆,以不给自己的父母带来耻辱。”

奉祭祀章第十五 人伦之道之所以重视婚礼,因为其以夫妇之义,生育以承继先祖,备办饮食以供祭祀。所以,儿子要去迎亲的时候,父亲对他说:“去把今后辅佐你的内助接来,以延续后代、供奉祭祀。”女儿将要嫁人时,母亲送她并对她说:“去到夫家,一定要恭敬、戒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儿子。”诸侯娶夫人,致辞于女方说:“我和你共同拥有这个国邑,以奉宗庙社稷。”贵贱虽然有所不同,求内助的道义之根本是相同的。祭祀时夫妇要一同参加,所以备有内官和外官。

如果后妃为了国家社稷,整理清洁祭品,辅助天子祭祀,一定要以仁孝为本,心中存有诚敬。亲自种桑养蚕织丝以做成玄紞(一种丝织品,用来悬挂冠冕上垂在两侧塞耳的玉),备办礼仪之物,准备好盛装祭品的器具。日日夜夜,一心为公,没有懈倦。《诗经》上说:“君王的主妇诚敬恭肃,辅佐祭祀,整理洗涤用具,装盛众多的祭品。”辅助祭祀的时候,要符合礼仪而无过失,威仪得体合时,宗庙的神灵就会享受祭品,子孙看见了,也会恭顺而加以效法。所以《礼记》说:“祭者,恭敬地率领子孙礼敬先祖,世代相传,传法于后世,是教化的根本。”如果祭祀的时候不能做到诚敬,神灵就不会享用祭品。神不享用祭品而能保佑自身并使后世富裕的,从来没有过。凡有内助之责的人,一定要加以努力!

母仪章第十六 孔子说:“女人,是顺从男子的教诲并推崇其义理的。”所以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不应当专制。女子的教育不出闺门,只训诲其子女而已。这就是母仪的职责。教育子女,应当用德义引导,培养子女勤廉谦逊的品德,亲身做出勤俭的榜样,心存慈爱,严格要求,以此让子女立身端正,养成良好的德行。对子女慈爱但不要姑息放纵,严格要求但不要伤害了母子间的恩情。伤害了恩情,感情就会疏离不亲密;姑息放纵,子女就会骄纵、丧失礼法。《诗经》说:“和颜悦色,笑语盈盈,不要生气,子女就会乐于听你的话,教化就能顺利推行。”要想教育好子女,自己要懂得修身之道,言行举止不违背德性,才可以称得上母仪,不可不慎重。女德最重要的是贞信;妇德最重要的是孝敬。自己做到了贞信孝敬,子孙就会效法你。《诗经》说:“君子的威仪没有差失,天下人民都以他为准则,加以效仿。”这就是彰显母仪的方法。

睦亲章第十七 仁者大慈遍施,普爱大众。但是也有亲疏内外、本末的不同,分清轻重与次第,则可得睦亲之道。一家之中,兄弟是亲的,宗族是疏的。兄弟宗族,虽然有亲疏的不同,但来源于同一个祖先。由妇道来看,我的兄弟宗族,虽然本源相同,我既然已经从夫了,兄弟宗族虽然亲,也疏了;丈夫的兄弟宗族,与我虽然不同姓,但是女子以夫家为重,虽然疏也是亲的。弟妹、嫂子、小姑子、姐姐、妹妹,是亲人中关系最近的,应当尽自己的情分真诚地对待她们。树木的主干如果不粗壮,枝条就不会繁盛;火如果不烧得炽灼,就不能照亮外面。所以君子想要广施仁爱于众生,一定要先和睦亲人;和睦亲人的关键,一定要有一个贤内助相助。兄弟宗族、姑姊妹本为一源所出,君子欲与他们亲爱和睦。而不贤之妇,常常视夫家的人为异姓,而与他们疏远间隔,导致乖违别异。君子很少不被这样的妻子迷惑而与亲人疏远的。《书》称赞帝尧,明达仁厚,能够和睦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九族的宗亲。《诗》称赞后妃的风化,二南皆有能够宜家的淑女。贤内助应当体察君子的心意,看重亲族同源的道义,敦守《頍弁》中厚待兄弟亲属的品德,广行《行苇》中和善笃厚的风尚。对亲人要仁恕宽厚,恩惠博施。亲人对自己有小恩小惠,要牢记不忘;亲人对自己有小的过失,则要忘记。记小善,亲人间的恩义就渐渐厚了;略小过,谗言邪语就会消失。亲爱全了,恩义也就具备了。内助贤惠,亲戚就和睦,大家都和善友爱,和和乐乐。由此推而广之,诸侯、士大夫、官吏、平民之妻,都应帮助丈夫和睦亲戚,以成内助之美。内和,外就和,一家和,一国就和,一国和,天下就和。怎能不重视睦亲之道呢?!

慈幼章第十八 长辈抚爱晚辈,叫做慈。做长辈的慈爱而不懈倦,晚辈就会顺从并日益亲近。乔木高高地直立,就长不出旁枝;深潭里的水太清,鱼就会远避;樛木下垂,就生出许多甘甜的瓠瓜;深泽宽广,众多的草就在其中繁殖生长。长辈仁慈而能容人,子孙媳妇就会敬顺并亲爱她。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长辈不仁慈,而希望晚辈孝顺,晚辈的心必定会不安,不安便会与长辈离心离德,产生背离,心背离了就会产生忌恨,心里有忌恨,是最大的不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仁慈!一定要仁慈!但是把姑息纵容、偏爱护短当做慈爱,是自我蒙蔽、贻害子孙,并不是真的仁慈。不违背情理,以正道教育子女,竭尽仁义之心,这样才叫做慈。如果长辈不能做到慈爱,晚辈也不可以不孝顺。一定要勇于顺从父母之命,像伯奇那样。伯奇: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受了后妻的挑拨,想要杀伯奇。伯奇不敢申辩,顺从父亲的意愿而死,至孝也。但是伯奇之孝,彰显了父母的不慈。所以父母一定要以慈为重。

逮下章第十九 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是宗庙的主宰,奉供宗庙、供养神灵、延续传统,应当繁衍后代,使子孙世代相续,无穷无尽。所以夫妇以繁衍后代、祭祀宗庙为大任。古代贤哲的皇后、王妃,都推广自己的恩德,使恩惠施及下人,挑选贞淑的姬妾,推荐给君王,不一人专享君王的恩宠。所以后裔广衍,子孙众多,福庆长流于百世。周朝的太姒,有将恩德施及下人的美德。所以《诗·周南·樛木》咏叹说:“太姒不嫉妒,恩逮众妾,所以众妾赞美她的德行并祝愿她安享福禄。”《诗·周南·螽斯》颂扬说:“后妃不嫉妒,子孙众多,大家一派和悦美盛的样子。”凭着后妃的贤德,周朝终能本固枝繁、子孙众多、巩固宗社,夏、商两朝,虽然也有贤妃,但不如周朝繁盛。所以妇人的德行,贵在宽仁慈惠,恶在妒忌。月大而星小,但同在天上放出光芒,月亮不挡住星星的光辉;松高而兰矮,同样生长在大地上,松树不妨碍兰花的秀美。正室的后妃,也应能容纳众妾,不生嫉妒。从后妃,到官吏、平民的妻子,真能做到贞静宽和,明了大孝的本端,推广仁慈的心意,不专擅一己之私欲,不掩蔽众妾的美德,努力推广君子的恩泽,以广衍后嗣。就能上安下顺,家庭和乐,福泽善庆之源,就由此开始了。

待外戚章第二十 后妃对待外戚,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加以预防,惩戒他们的小过,使他们有所敬畏而不敢胡作非为。古来后妃的外戚专权殃国,都是由君主、后妃一开始放纵他们,使他们肆无忌惮,最终难以抑制。虽然是外戚的罪过,但也是由于君主、后妃不贤明所导致的。汉明德马皇后,修治整顿内政,担忧外戚恃宠而骄横,导致衰败,所以对马氏之门不加官爵。唐朝长孙皇后,忧虑外戚因为富贵招惹祸端,多次请皇上不要让她们家的人担任重要职务,因此保全了家人。汉高帝的皇后吕氏、汉宣帝的皇后霍氏、唐玄宗贵妃杨氏,三家都恃宠而骄,行为超出了本分,干涉国政,肆无忌惮,自取灭亡。这都是由于后妃内政偏私,养成祸根。坚冰非一日之寒,大祸非一朝之积。《易》说:“阴寒初步凝结成霜,发展下去,则会形成坚冰。”外戚如果一开始对骄盈、放肆不加以禁戒,骄气就会盈满,祸患就会形成。后妃若想保全娘家人,应当学习汉和帝邓皇后,请朝中公正、忠诚、廉洁、正直、多学的人,教导外家子弟,使他们遵循道义。又当对他们施加恩情,使他们不扰乱国法;给他们增加俸禄,不许他们干预朝政;堵塞他们以私事谒见的门路,断绝他们请告求恩的道路;教导他们严禁奢侈,谦让恭逊。这样祸害就能消失了。如果外戚仗恃恩宠,后妃加以姑息,都不是保全身家的道路。仗恃恩宠就会邪心放纵,加以姑息就会蕴蓄祸端。外戚包藏祸心,招致乱亡,这种祸患源自于事先不能决断。盈满就会招致失败耻辱,笃守正道才能获得福庆。一定要加以谨慎!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