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籍 > 汪中《别母》的原文·翻译·赏析

汪中《别母》的原文·翻译·赏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74K 次

  「原作」

汪中《别母》的原文·翻译·赏析

别母——[清] 汪中

细雨春灯夜欲分,白头闲坐话艰辛。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注视」

夜欲分:快到半夜了。

白头:老人,此指诗人的母亲。

话艰辛:诉说生活的艰辛。

天涯路:遥远漫长的旅途。

梦里人:在睡梦里见到亲人。

  「古诗今译」

在细雨如酥的春夜,诗人坐在跳跃的灯光下,倾听着满头白发的老母诉说着多少年来的生活艰辛。虽然时间已近夜半,还没有睡意。为了能让让母亲生活得好一些,天亮后,自己又要远走他乡,与老母亲天各一方。以后的日子里,母子即使日思夜想,也只能在梦中才能相见。

  「赏析

汪中(1744-1794),清代学者、骈文家。字容甫,江都(今江苏)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指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被选取入太学或备录用的秀才),后绝意于仕进。

汪中出身孤苦,幼年无力求学,由寡母启蒙。后因依书商为佣,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他禀性*耿直,疾恶如仇,尤其能不囿(音y&ogra一ve;u,局限)时俗,讽谕权贵,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敢于立异说,标新论,因此被当世视为狂徒,使他受到种种冷遇和迫害。汪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他只得依靠当幕僚和卖文为生。

汪中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可是等到自己长大以后,却仍然不能侍奉于母亲的床前,无法让母亲过上衣食富足的日子。这首《别母》诗就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深情厚意而写的。作品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不舍与思念,但是却又不得不为了前程,为了让母亲过上更好的日子而远走他乡,淋一漓尽致地表达了即将分别的点点离愁。

“细雨春灯夜欲分”。这是一句经典的景物描写。在诗人与老母亲分别的前夕,夜静更深,春雨绵绵,灯光如豆。这春夜、细雨、春灯的描写,不仅是当时真是清净的简单描述,更是为了突出一种悲凉、哀愁的氛围,仿佛就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再现。这一情景的描写,令人不能不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白头闲坐话艰辛”。在这充满悲凉,充满离情别绪的绵绵雨夜,母子俩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话艰辛”,都说些什么?母子分别,要说的一定很多很多,包含一着多少年来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的种种生活艰辛。回首往昔,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自己养大成*人,究竟有多少磨难那是可想而知的;说到眼下,虽然自己已经长大了,可是又不能侍奉母亲于床前。想到将来,前途又在哪里呢。凡此种种皆为“白头闲坐话艰辛”的范畴,况且天亮以后母子就要长久分别,因此才“夜欲分”还依然在交谈。

“出门便是天涯路”。天明之后诗人就要启程了,出门求功名也好,谋求生活之路也罢,总之一句话,儿子要离开母亲,远走天涯,与母亲天各一方,将不能守护孝敬母亲于床前了。无论对于儿子,还是对于母亲,这都是难以承受的分离之苦,悲凉、凄婉、牵挂、离愁的复杂心情是无法平静的。这一句是感情的又一次升温,是诗人依恋一母亲,母亲牵挂儿子,母子深爱的牵挂的极致表现。

“明日思亲梦里人”。母子从此天涯海角,一团一聚之日遥不可知,因此,只有在睡梦里才能相见,就连最起码的话家常也变成了一中难以实现的奢望,蕴含了无尽的地叹息和百般的无奈。这一收呼应了全篇,升华了主题。

作品在语言上以朴实平白见长。全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使用典故,但是母子深情与凄婉悲凉的离愁别绪却表现得淋一漓尽致,令人读来从心底滋生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2010年7月7日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