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寓言 > 古代寓言故事集锦示例

古代寓言故事集锦示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6W 次

古代寓言故事集锦

古代寓言故事集锦

古代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达到讽喻的目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寓言故事集锦,欢迎参考阅读!

  瞎子摸象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心地善良,很乐意帮助别人,对臣民们也是如此。

有一次,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见国王。

国王问他们说:“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们的吗?”

瞎子们答道:

“感谢国王陛下的仁慈。我们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人家说,大象是一种个头巨大的动物,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很是好奇,求陛下让我们亲手摸一摸象,也好知道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国王欣然应允,就命令手下的大臣说:

“你去牵一头大象来让这几个瞎子摸一摸,也好了结了他们的心愿。”大臣遵命去了。

不一会儿,大臣便牵着大象回来了,“象来了,象来了,你们快过来摸吧!”

于是,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

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

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仔细细地摸索和思量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

国王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了吗?”

瞎子们齐声回答:“明白了!”

国王说:“那你们都说说看。”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

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

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

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

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瞎子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如果只知道个局部就以为自己已经全明白了,从而片面地看待事物,就不免会闹出瞎子摸象这样的笑话。

  熊渠子射石虎

熊渠子是楚国人,从小决心要练就过硬的射箭本领。

十五岁那年,熊渠子辞别父母外出,拜名师学射。

开始时,老师既不给他弓,又不给他箭,而是让他举石锁,熊渠子尽管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但是他想,既然老师让他这么做,那总是有道理的。

于是他十分认真地用两只手轮换着将五十斤重的大石锁一次又一次举起来。

起初手还发抖,一年后,便举重若轻,五十斤重的石锁在熊渠子手里已不算什么,老师便给他换成一百斤的石锁继续苦练臂力。

五年后,当熊渠子能举起三百斤重的大石锁时,老师交给他一把大硬弓,还是没给他箭,老师让他每天对着目标瞄准,拉开弦和放开弦时双手不能有丝毫的颤动。

熊渠子按照老师的教导又练了三年空弦,老师终于拿出箭来。

这时候的熊渠子除了有强大的臂力外,还练就了一副敏锐精细的眼力,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抬弓搭箭,对准目标,百发百中,不论是空中的飞禽还是地上的走兽,就连敏捷的野兔子,只要被熊渠子的弓箭瞄准,便都是箭飞靶落,飞禽走兽都不在话下。

更为精彩的是,熊渠子百步开外举箭穿杨的本领,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射手。

二十五岁那年,熊渠子告别师父回家乡,一路上晓行夜宿。

这一天走在路上,行至一片荒郊时已是夜问。

突然,他看见前面正有一只老虎伏在路边,熊渠子冷不防吓出一身汗,他立刻下意识地抽出箭来,拉开硬弓,奋力朝老虎射去,不偏不斜正好射中。

熊渠子赶紧爬下等待老虎作垂死挣扎。

好一会过去了,老虎一点声响也没有,熊渠子想,老虎怎么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死了呢?

待他走近一看,哎呀,哪里是什么老虎,原来射中的竟是躺在路边的巨石,而且射出的箭有大半截已深深扎进石头中了。

熊渠子不禁心中奇怪:我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气,竟将箭几乎全射进了巨石之中?

于是,他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使足力气,朝巨石再射出一箭,只听咣噹一声,箭未中石。

熊渠子不服气,连发几箭,尽管使出全身力量,眼前除了箭与巨石相击火星飞迸,却再也一箭未中,箭都不知弹飞到哪里去了。

所以说,只有在真正全神贯注、意念专一时,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诚心”所产生的力量。

  西家小儿不识虎

古时候,有一个妇人,她有两个孩子:一个三岁的儿子,一个两岁的女儿。

有一天,她去河边洗衣服,孩子无人照管,她就把孩子带到了河边的沙滩上玩,自己在河边洗衣服。

她一边洗衣服,一边时不时地看看在沙滩上玩耍的两个孩子,见他们玩地挺开心,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于是就放心大胆地洗起衣服来。

衣服很多,她洗到一大半的时候,已经很累了,于是就想到沙滩那边去歇息,顺便照看一下孩子。

她刚站起来,伸了一个懒腰,转身一看:

不好,一只大老虎正接近她的两个孩子,她想过去救自己的孩子,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老虎已经离孩子很近了。

妇人受了惊吓,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去了。

两个小孩见有一只大猫从山上跑下来了,头上还写着一个“王”字,他们一点儿也不害怕,接着玩自己的。

老虎看见两个小孩见了它也不害怕,感到很奇怪:

平日里,不管是山里的小动物,还是村庄里的人没有一个见了自己不跑的,可为什么偏偏这两个小孩一点也不害怕呢?

于是它就决定再走近一点儿,吓唬吓唬他们。

老虎就站在了两个小孩的身边,可是两个小孩不仅没有躲开,还故意靠近老虎,小男孩看见有一只大猫站在身边,还很顽皮地拌着鬼脸:“妙呜,妙呜”地学起猫叫了。小女孩儿还用手去摸老虎的尾巴。

老虎就更感到惊奇了,他用头去撞撞那个小男孩,又用头碰碰小女孩儿,想吓跑他们,可是他们还是不害怕,又继续和老虎玩起来。

老虎见两个小孩丝毫没有怕它的意思,就只好悻悻地走掉了。

那个掉进水里的妇人好不容易才从水里爬起来,赶紧跑过来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被老虎伤害,结果老虎竟然跑掉了,不由得感到惊奇,她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高兴地哭了。

但是,她始终不明白老虎到底是为什么走掉的。

原来,老虎吃人之前总要先吓吓他们,如果,你怕他们,它就会吃掉你,如果你不怕它,它的恐吓就没什么用了。

看起来,面对危险或貌似强大的敌人时,你越是害怕,可能还会招来灾祸;如果镇定、无所畏惧,说不定还会有转危为安的奇迹出现。

俗语说:“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小儿不识虎,执鞭驱虎如驱牛。”

  老虎模型

在楚国,有一家人深受狐狸之害。

狡猾的狐狸经常趁其不备,跑到院子里来偷只鸡呀,摸条狗呀,闹得这一家鸡犬不宁。

这家人想了许多法子来抓狐狸,可是都没能抓到。

后来,有人给他家出了个主意,说:

“老虎是山里的百兽之王,普天下的兽类见了它,都会害怕得丢魂弃魄,一个个只能趴在地上等死。”

楚人感到此话有理,于是就用竹篾(mie)编了一个老虎模型,再用一张虎皮蒙在外面,放置在自家的窗户之下。

没过几天,狐狸又来骚扰了,它刚一进院门就撞见了这个老虎模型,直吓得大叫一声,即刻就倒在了地上,只剩下束手就擒的份儿了。

又有一天,不知从何处来了一头野猪,窜到这楚人家的地里去糟蹋庄嫁。

于是,楚人又将老虎模型预先埋伏在草丛之中,同时派自己的儿子手执利戈,守候在大路上。

一切安排就绪以后,他就让那些在地里干活的人齐声大喊,吓得那头野猪赶紧往草丛中逃生,可是在那里又看到了老虎模型,于是又折转身来,往大路上奔去,结果就被守候在大路上的儿子给抓获了。

有了这两次经历以后,楚人兴奋异常,他以为凭着这个老虎模型就可以降伏天下所有的野兽了。

恰在此时,野外又发现了一种形状像马的动物,这位楚人立即带上老虎模型前往驱赶它。

有些见多识广的人出面劝阻楚人:

“这种形状像马的动物就是‘駮’(bo)呀,它连真的老虎都会吃掉,你又何必带个假的老虎模型去送死呢?你这样去是要遭殃的!”

可是楚人却听不进这善意的劝告,依然孤身前往。

他到了野外之后,只见那像马的駮吼声如雷,一下子就冲到了楚人面前,迅速踢翻了他带去的老虎模型,接着就用前爪将楚人抓住,拼命撕咬,不一会儿就将楚人咬死了,脑浆溅了一地。

这个楚人制造了一个老虎模型,本来是只能用来吓唬狐狸和野猪一类并不强大的敌手的。可是他却错误地以为老虎模型无往不胜,结果在遇上了真正的强敌之后,只能落得个粉身碎骨的可悲下场。

  马拯骂伥

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作“伥”(chang),伥会死心塌地地为老虎奔走效劳。

有个叫马拯的读书人,爱好游历山水。这一天,他来到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衡山风景秀丽,马拯忘情山水,在松林间转悠,不知不觉到了黄昏,看来这个晚上他是走不出去了。

马拯正着急,忽然看到前面大树上搭着一个窝棚,上面一个猎人正朝他示意。

马拯一低头,看见原来就在前面不远是猎人设的一个陷阱,马拯吓了一跳说:“好险!”

猎人从树上跳下来,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天黑了还在林子里转悠?”

马拯把自己贪恋山水而忘了时间的事说给猎人听了。

猎人说:“这里老虎很多,十分危险,你一个人不要再走了,就在我这里过一夜吧。”

猎人边说,边走到陷阱边,架好捕虎用的机关,然后带马拯登上大树的窝棚。马拯一个劲道谢。

半夜里,马拯从睡梦中醒来,忽听得树下叽叽喳喳有许多人在讲话,声音越来越近。马拯警觉起来,借着月光,看见前面走来一大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总共怕有几十人。

这些人走到马拯和猎人栖身的大树近旁时,忽然走在前面的那人发现了陷阱,十分生气地叫起来:

“你们看!是谁在这里暗设了机关陷阱,想谋害我们大王!真是太可恶了!是谁竟敢如此大胆!”

说着,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将猎人设在陷阱上的机关给拆卸下来,然后才前呼后拥互相招呼着走过去了。

待这伙人走后,马拯赶紧叫醒猎人,把刚才的一幕告诉了猎人。

猎人说:

“那些家伙叫做伥,他们原本都是被老虎吃掉的人,可是他们变作伥鬼后,反而死心塌地为老虎服务,晚间老虎出来之前,他们便替老虎开路。”

马拯听后明白了,他对猎人说:

“那他们刚才所说的大王一定是老虎了。老虎可能不多久就要来了,你赶快再去把机关架好。”

猎人敏捷地从树上下来,把陷阱上的机关重新架好,刚登上大树,只听一阵狂叫,一只凶猛的老虎从山上直窜过来,一下扑到陷阱的机关上,只听“嗖”的一声,一支弩箭弹出,正中老虎心窝。

只见老虎狂暴地跳起,大声吼叫,叫声直震得松林发抖,老虎挣扎了一阵,倒在地上死了。

老虎巨大的哀叫声,惊动了已走了很远的伥鬼们,他们纷纷跑回来,爬在胸口还流着血的死老虎身上大哭起来,边哭还边伤心地哀号着:

“是谁杀死了我们大王呀!是谁杀死了我们大王呀!”

马拯在树上听得明白,不由得大怒,他厉声骂道:

“你们这些伥鬼!自己是怎么做的鬼还一点不知道,你们原本就死在老虎嘴里,至今还执迷不悟,还为老虎痛哭!真令人气愤!”

这些伥鬼,自己明明被坏蛋害死,可是死后还要做坏蛋的帮凶,实是可恨。

  本末倒置

在春秋时的鲁国,有个地方叫蒙。住在蒙地的人,人们称他们为蒙人。有一个蒙人,祖上是个猎户,但他却游手好闲,从未去打过猎。

一天, 他在家中翻到一张狮皮和一件狐狸皮袄,不禁十分高兴。

他披上狮衣,感到自己像狮子一样威风,不由满心得意。

他在村中炫耀了一番,就向村外走去。

走了没有多少路,突然,迎面来了一只老虎,他吓了一跳,转身想逃。但是,老虎朝他看了一眼,逃得比他还快。

这个蒙人看到老虎逃走了。不由哈哈大笑。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连老虎看了自己都感到害怕,回到家里以后,便骄傲起来,什么人都不在他的眼里。

第二天,他披着狐狸皮袄走出村外,迎面又来了一只老虎。他站住盯住老虎看,以为老虎会像昨天一样得逃走,可是老虎站着不动,也死死地盯住他看。

蒙人看到老虎见了他竟然没有逃走,非常恼怒,便大声斥责:

"大胆老虎,见了我还不逃走吗?"

可是,老虎根本不睬他,吼叫着,扑上来,撕破他的'狐狸皮袄,把他吃掉了。

蒙人所以被老虎吃掉,是因为他不懂得,老虎害怕的是狮子,而不是他。蒙人靠伪装去吓人,终究落得了一个可悲的下场。

  得意忘形的老虎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的地在一片芦苇地的旁边。

那芦苇地里常常有野兽出没,他担心自己的庄稼被野兽毁坏了,就总是拿着弓箭到庄稼地和芦苇地交界的地方去来回巡视。

这一天,农夫又来到田边看护庄稼。

一天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平平安安地到了黄昏时分。农夫见还安全,又感到确实有些累了,就坐在芦苇地边休息。

忽然,他发现苇丛中的芦花纷纷扬起,在空中飘来飘去。

他不禁感到十分疑惑:

“奇怪,我并没有靠在芦苇上摇晃它,这会儿也没有一丝风,芦花怎么会飞起来的呢?也许是苇丛中来了什么野兽在活动吧。”

这么想着,农夫提高了警惕,站起身来一个劲地向苇丛中张望,观察是什么东西隐蔽在那里。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看清原来是一只老虎,只见它蹦蹦跳跳的,时而摇摇脑袋,时而晃晃尾巴,看上去好像高兴得不得了。

老虎为什么这么撒欢呢?农夫想了想,认为它一定是捕捉到什么猎物了。

老虎得意得简直忘了形,完全忘了注意周围会有什么危险,屡次从苇丛中跳起,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农夫的视线里。

农夫悄悄藏好,用弓箭瞄准了老虎现身的地方,趁它又一次跃起,脱离了苇丛的隐蔽的时候,就一箭射过去,老虎立刻发出一声凄厉的叫声,扑倒在苇丛里。

农夫过去一看,老虎前胸插着箭,身下还枕着一只死獐子。

老虎捕到了獐子高兴万分,却没料到中箭而死,真可谓是乐极生悲。

人生在世,应该谨慎从事,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致于丧失了对危险的警惕,否则,就会埋上灾祸的隐患。

  尺蠖变色

晏子辞世已经十七年了。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

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

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

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连忙走到景公身旁。

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经十七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

他回答景公说:

“这就是大臣们的不贤啊。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

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吗?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

有一种叫尺蠖(huo)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

刚才您说,十七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不再喜欢听人家批评您,而只喜欢听奉承话所造成的呢?”

一席话说得齐景公心里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

“太好了,今天这一番话,教我豁然开朗。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学生了。”

看来,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话是有道理的。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