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寓言 >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3则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3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5W 次

寓言中,《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3则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

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螳螂捕蝉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出处」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汉·赵晔《吴越春秋》

解释」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目光短浅

「相近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义词」瞻前顾后

「成语举例」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其它使用」

◎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可以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在,又要承认非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