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歇后语 > 饺子歇后语大纲

饺子歇后语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24K 次

饺子歇后语1

饺子铺的酱油——白搭

饺子歇后语

饺子脱皮——露了馅

金刚钻儿包饺子——钻心痛

黎明的觉,半道的妻,羊肉饺子清炖鸡——难得的好处

麻雀头包饺子——尽是嘴

泥人吃饺子——难言(咽)

破饺子——溜边了

软面包饺子——好捏

三斤面包个扁食(饺子)——好大的面皮;皮厚

蘸着稀饭吃扁食(饺子)——越吃越糊涂

煮坏的饺子——露馅了

做梦吃扁食(饺子)——想得香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肚里有货

茶壶煮饺子——心中有数

茶壶装饺子——易进难出

大年初一吃饺子——随大流;年年都一样;人有我有;头一回

大头针包饺子——露馅

豆腐渣包饺子——捏不拢;用错了馅

豆芽包饺子——内中有弯

独臂做饺子——一手包办

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隔壁包的饺子——谁知是什么馅儿

滚水煮饺子——你不靠我,我不靠你

葫芦瓢捞饺子——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黄表纸包饺子——露馅

饺子开口——露馅了

饺子烂了边——露馅

饺子皮太薄——难免要露馅

饺子破皮——漏了馅(比喻事情暴露了)

饺子歇后语2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创造、保存、传播文化的基本工具,它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品的质量。这篇歇后语专题:歇后语的由来,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饺子歇后语3

天天包饺子——度日如年

家家户户吃饺子——无所不包

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饺子开口——露馅了

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

大年初一吃饺子——没外人

包完包子包饺子——扭扭捏捏

经典歇后语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炉子翻身——倒楣(倒煤)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百度记了你的名——妒忌(度记)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趣味歇后语

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庙(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