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言文 > 战国策片段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片段原文及翻译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2K 次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国、西周国、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国策片段原文翻译,欢迎查看。

战国策片段原文及翻译

  犀首立五王原文: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主,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亡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五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之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译文

魏将犀首公孙衍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称王,然而只有中山国最后称王。齐王对赵、魏两国说:“寡人以跟中山并立称王而感到羞耻,希望和各大国共同讨伐中山,废掉它的王号。”中山君听到此事后非常害怕,就召见大臣张登,告诉他说:“寡人已经称王,齐王对赵、魏两国说,以跟寡人并立称王而感到羞耻,要讨伐寡人。我担心会要亡国,倒无心要求什么王号。现在,非您不能救我了。”张登回答说:“君王为我多准备些车辆和钱帛,我愿去会见齐相田婴。”中山君就派张登去齐国。

张登见到田婴说:“我听说您要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准备和赵、魏两国一道讨伐中山。您错了。拿小小的中山,需要三国联合去讨伐它,中山君即使有比‘废掉王号’还要严重的后果,他也会接受的。何况中山君害怕齐、赵、魏三国,他一定会因为赵、魏两国要废弃自己的王号,便一心一意地亲附赵、魏。这样,您就等于把‘羊’往赵、魏那里赶,这对齐国可不利啊。这怎么比得上要中山自己废掉王号来投靠齐国呢?”田婴说:“该怎么办?”张登说:“如果您邀请中山君和您会晤,同意他称王,他一定很高兴,便会与赵、魏两国断交。赵、魏一气之下必然进攻中山,中山紧急,又因为您‘羞与中山并称为王’,中山一定十分恐惧,便会为您废掉王号而投靠齐国。中山害怕亡国。这样,您就使中山既废掉了王号,而您又控制了中山,这比把‘羊’赶往赵,魏那里好多了。”田婴说:“好。”张丑说:“不行。我听说:‘欲望相同的`人互相忌恨,患难相同的人互相亲近。’现在五国都互相称王,只有齐国不愿与中山并立称王。五国共同的欲望是互相称王,五国共同的忧患是担心齐国从中干涉。如果您邀请中山君并和他会晤,同意他称王,这就剥夺了四国称王的权利,而有利于齐国。容纳了中山,却断绝了四国,四国担心,必先和中山一道称王,并故意与它亲近。这样,您控制了中山,却失掉了四国,而且张登的为人,善于给中山君设置阴谋诡计,一向是如此,很难相信他会是为了齐国的利益。”

田婴不听张丑的话,果然邀请了中山君,而且同意尊他为王。张登于是对赵、魏两国说:“齐国打算攻打你们的河东,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齐国认为和中山并立称王是莫大的耻辱,可现在生又邀请中山君会晤,并同意尊他为王,这是想利用中山的兵力。你们何不即刻先同意中山称王。来阻止齐国和中山联合呢?赵国和魏国答应了。果然同意中山称王并与它亲近。中山果赵与齐国断交,而与赵、魏联合。

  相关资料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库全书之中为首部。

战国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罗根泽疑出于蒯通。这些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3],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55年晋阳之战(稍提到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