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 > 论杜甫诗歌忧患意识

论杜甫诗歌忧患意识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06K 次

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那么杜甫的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特点呢?

论杜甫诗歌忧患意识

摘 要: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杜甫;诗歌;忧患意识;爱国主义

作者简介:马永娟,女,江苏连云港人,供职于连云港市基层广电中心。三级作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文化广电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2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儒守官 家学渊源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20岁以后,他到江南的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又于次年到齐赵一带漫游。在这两次漫游里,他饱览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东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体擦民情 休戚与共

天宝五载(746),杜甫到长安,想求得一官半职,有所建树。次年,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穷愁潦倒生活。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也未能改变“尝困于衣食”的处境。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也结交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由《兵车行》开始形成贯穿一生的忧患意识:“车鳞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字字句句都是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战争导致了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和人民的穷苦。“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为无辜的死者鸣不平。他关注社会现实,对国家现状进行思考。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

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并对他们寄寓深切的同情。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