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 > 浅谈名句名篇默写和诗歌鉴赏的备考教育论文

浅谈名句名篇默写和诗歌鉴赏的备考教育论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8W 次

摘要:

浅谈名句名篇默写和诗歌鉴赏的备考教育论文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备考名句名篇默写和诗歌鉴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技巧

2010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各方评讲,众说纷纭。这里笔者只是想针对2011年名句名篇的默写和诗歌鉴赏的复习浅谈拙见,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一、关于名句名篇的默写

1.解读考点,明确范围。考纲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此考点意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常见的”是指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说明所要考查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2010年《考试说明》列出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并说明其中30篇加*号的为默写范围,初中10篇,高中20篇,这一规定大大减轻了考生的负担。今年高考默写内容确实是从中选的,没有超出范围,难度也较小,相信2011年高考也不例外。因此,平时复习抓纲务本非常关键。

2.积极应对,规范答题。从2010年默写题来看,它不考理解,只考记忆,注重基础,这让学生有信心去积极面对。

首先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注意整体背诵篇目,不封闭孤立、只言片语地记诵;注重积累,督促学生熟背,力争记准,切忌模糊,那些抒情性、思想性、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内容是复习的重点;拓展名言名句的功能,让名言名句在阅读、写作和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有意识地强化文化积累和熏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感受到记诵的名言名句有助于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传授方法,如“学生互问法”、“咬文嚼字法”等,加大理解记忆的含量。

其次加强训练,演练各种题型,如识记填空类、理解默写类、规定情境类、开放创新类来检测学生的熟悉程度,巩固记忆内容。做题时要求规范作答,强调书写认真,字迹清楚,切忌书写马虎,字迹潦草。高考中字迹模糊不清或写错一个字,该题计零分。书写应做到准确无误,避免无谓失分,如:“师者,所以传道受(错为“授”)业解惑也”,“君子生(错为“性”)非异也”,“万里悲秋常作(误为“做”)客”,“落霞与孤鹜(误作“骛”)齐飞”。

二、关于诗歌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是对语文能力的高层次的要求,虽然考纲要求明确,但该考题却令众多考生头疼,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高考,得分往往都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一定量的古诗文阅读理解经验的积累;(2)古诗鉴赏的知识储备不够,没有形成知识体系;(3)读不懂诗歌内涵,解题思路及方法有误;(4)答题不规范,漏掉了要点。

古诗鉴赏,阅读、感悟、联想、想象,走进诗人内心世界是前提;研读考纲,揣摩考题,总结规律,形成技巧是关键。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备考中复习所学,增加储备,构建知识体系,熟悉一些题型,总结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再适当演练,是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古诗鉴赏虽是难点,但并不是无法应对的。以下备考策略可供参考:

第一,立足课本,打好基础。

必修1-5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作,应指导学生认真复习,督促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再次去具体地领略诗歌的情致,扎扎实实地感受诗歌的魅力,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从题目、作者、背景、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等不同方面来理解诗歌。

如关于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托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多指诗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它在诗歌中又称作“意象”。鉴赏诗篇,把握意象很关键,因为诗中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含着诗人的感情,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关于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营造了一种寂寥冷清的意境,诗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总之,温故而知新,有了古诗阅读经验的积累和诗歌知识的了解,这就为古诗鉴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有了足够的鉴赏知识储备,形成了知识体系,学生就可以拨云见日,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信心百倍的迎考。高三学年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可尝试以下方法:

1.牢记鉴赏常用的一些术语

(1)思想感情

家国志向方面:忧国忧民、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保家卫国、功业未成、激愤悲壮、愤世嫉俗,郁郁不得志。

个人节操方面:托物言志、孤傲高洁、坚贞不屈、洁身自好、孤芳自赏、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

生活杂感方面:怀古伤今、感时伤怀、淡泊宁静、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悯己、热爱自然、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离愁别恨方面:寂寞惆怅、孤独忧愁、漂泊无依、思乡怀亲、沦落江湖之悲。

(2)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双关、互文等。

表现手法:烘托、用典、象征、白描、渲染、对比、比兴、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3)语言: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绚丽、含蓄、简洁、明快等。

(4)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如话;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画一体;李商隐朦胧隐晦;柳永雅俗杂沉,直抒胸臆;李清照缠绵悱恻;苏轼洒脱豪放;辛弃疾激昂悲壮,擅长用典;陆游悲壮爱国。

2.善于从常见的、传统的意象分析诗歌意蕴

常见的、传统的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了。如一提起“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种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这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我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仅举几例:

(1)植物类:柳——别离,惜别,思念;丁香——忧愁;落叶——失意;落花(落红、残红)——惋惜,无奈;茱萸——重阳登高;黄花(菊花)——清高,孤傲,隐逸;芳草——离恨情愁,离别乡思;松、竹、梅——气节,傲骨,坚贞,节操,坚强不屈;梧桐、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莲(与“怜”音同)子——表达爱情

(2)动物类:杜鹃(子规、杜宇、布谷)——悲哀凄凉,哀婉叹息,离愁别恨;青鸟——信使,情人的使者;鹧鸪——无可奈何,孤寂哀伤;鸿雁——思念,孤独,孤高,漂泊思乡;蝉——高洁;鸦——不吉,衰败荒凉。

(3)自然景观类:月——离愁别恨,寂寞思归;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感伤,哀愁;斜阳(夕阳、落日)——暮年,惆怅,凄凉失落,苍茫沉郁;西风、烟、霜——哀怨,凄苦,惆怅,苍凉;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浮云——游子,漂泊。

(4)行为类:登高(凭栏)——怀远,相思,抑郁愁苦,慷慨激昂;饮酒——豪情,悲愁,苦闷,郁郁不得志;捣衣(练)——征人、游子远离故乡的惆怅;吹笛(萧、笙)——离别、相思、孤寂。

(5)其它类:长亭、灞陵(桥)——离情别绪;楼兰——边境之敌;黍离——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南浦——水边送客,离愁别绪;尺素——书信;东篱——高雅、疏淡、飘逸,洁身自好的品格。 3.学会从内容的角度把握诗歌内涵

如怀古咏史类:了解史实,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找到触发其感情的媒介或现实原因,从而领会其感情。又如山水田园类:抓住景物特点,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作者在写景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再如边塞征战类:此类诗多着意于地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戍卒之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熟悉诗歌鉴赏常见题型,掌握解答技巧。

知己知彼,方才百战不殆,指导学生熟悉并演练一些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题,看其命题的角度和思路是什么,做到心中有底。同时,不可忽视对《考试说明》所附的古诗鉴赏的题型示例的分析,这些试题是对考试说明要求的具体形象的阐释,充分体现了命题意图和方向,对最后的备考一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古诗鉴赏常见的类型及解答技巧有:

(1)分析意象、意境型

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题目: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解析:该题意在赏析形象,感悟意境,答题步骤或要点为:①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②是什么样的形象(描绘诗中的图景画面)?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语言——炼字型

如2008年安徽卷:《小孤山》(宋谢枋得)

题目: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雄”中孤字的妙处。

解析:该题意在理解诗歌内容及形象特点的基础上,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答题步骤为:①明确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情景再现);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分析技巧型

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古诗鉴赏题:

题目: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意在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答题步骤为: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表现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型

看2009年全国高考II卷:《军城早秋》(严武):

题目: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析: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①塑造的形象;②作者的情感;③作品的思想意义。

第四,加强训练,关注信息,牢记方法,规范答题。

古诗鉴赏,强化训练少不了,因为从实战中可总结经验,可了解一些评论诗歌的常用语,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训练的同时还需关注一些反映本省地域文化特色的诗作,因为是本省自主命题,选材者显然要考虑到这一点,那么这样的古诗应多加重视。适时用一些解题方法:

(1)学会“三看”——看题目,看作者或背景,看意象。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概括,蕴藏着与主旨相关的信息,不能忽视;作者可以让我们联想起时代背景、作品风格,有时注释里有背景介绍,一般有暗示之意,如2008年安徽卷赏析《小孤山》;意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了解意象有助理解诗意,必须重视。

(2)整体把握“四问”。一切景语、事语、议语皆情语。通读后,要体会诗中记了什么事,绘了什么景,发了什么论,抒了什么情。多数情况下可从分析景物特点入手,理解诗歌。

(3)学会抓住诗歌的线索、诗眼、关键词理解诗意。

(4)注意把握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层次。

强化答题的规范意识,一是细读题干,明确方向,建构答题模式;二是掌握常见术语,表达清楚;三是明确要点,揣摩答题步骤。从有关的评分细则来看,必须强化要点意识,怎么问怎么答。答题时要多向思考,注意重要信息不要遗漏,力争答出要点。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