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 > 泰姬陵之泪节选诗歌

泰姬陵之泪节选诗歌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94K 次

诗歌:泰姬陵之泪(节选)

泰姬陵之泪节选诗歌

泰姬陵是一个活建筑,一个踉跄

就足以让它回魂。泪水从圆到方

堆砌在一起,仿佛泪之门是大理石做的,

词是它的窗子,它的拱顶,它的器物

和深深的迷醉。而在词的内心深处,

肉身的火树银花从圆到尖

上升到灰烬顶点:这众泪的最初一滴泪。

诗歌登上了这颗泪滴的至高

和绝对,并将它从星空摘取下来,

写成三段论的、手写体的波浪。

泪之花潮起潮落,催开泪之树上的海景,星象,

以及树身的刻痕。古老印度的眼界和身高

少年般,刻在一棵菩提树上。

树并无嘴唇,但感到亘古以来的深渴。

恒河与黄河相互生长,相互磨损,

给诗的脖子留下深深的勒痕。

那么,泰戈尔,恒河这滴眼泪想流你就流吧。

农田里的细节

秋天的时候,地里的土豆到了收获的季节。将土垄刨开,便露出团团簇簇的土豆了,大大小小地聚集在根部。等后来,田地里一片干净,土豆秧被拔尽,土豆也似乎全部收完,只余黑土地一望无际。

这个时候,我们会带上四股叉,去地里翻剩下的土豆。会发现,原来田地里遗留下来的土豆还真的不少,而每发现一个,都会有一种莫大的惊喜。原来满地都是的时候,并没有这种心情。只有少的时候,我们才会有一种喜悦与珍惜。再过的日子长些,地里依然会有土豆残留。只是这个时候的土豆,已经有些腐烂了。失去了与根部的连接,土豆在泥土里就会腐烂。

人或生活亦是如此,失去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希望,即使身处满是生机的世界上,也会慢慢枯萎。

春夏之交,去田地里种玉米。那个时候父母在前面刨坑儿播种填土,我和姐姐们在后面踩格子。所谓的踩格子就是双脚在田垄上用力地细细踩踏,让田垄变得更坚硬些。起初并不明白,种子种在泥土里,应该就会重要发芽的,为什么非要踩一踩呢?

父母也讲得不是很明白,只是说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可能把土踩实了,就不会被风吹走泥土里的水份。后来我发现,那些没有踩到的地方,种子也会发芽,只是极纤弱,比之那些粗壮的禾苗,生命力就差了许多。如今终于明白,踩格子只是为了给种子造成一种压力,这样长出的苗才会更茁壮。

有时候,我们心里虽然了希望,更要给自己一个压力,这样,梦想的种子才会更茁壮地成长。

谷子播种完毕后,过了一个多月,苗渐渐长高的时候,便要去地里把其中的谷莠子拔掉。谷莠子长大之后,就是人们说的狗尾巴草,虽然和谷子长得极为相似,却是不能食用,而且极为抢占土地营养,对于谷子的生长影响恶劣。可是,幼苗的时候,它们和谷子长得很是相像,极难分辨。而父母却是轻易地拔去那些谷莠子,从没有错拔过一棵谷苗,这让我们很是惊讶。问他们,才知道,那些长得快长得高长得壮的,便一定是谷莠子了,它们生命力极为顽强,远远地强于谷苗。

多年以后,奔走在世事之中,心里梦想丛生。有时候常常为某一种希望的蓬勃而欣喜,便细心呵护,到头来却总是一场空。想起童年田地里的谷莠子,忽然明白,在心底生长着的梦想中,那些无意中长得极快的,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希望。而那些默默间慢慢成长着的,才是生命中的珍贵所在。

在秋天的田地里,全是成熟的景象。如果你去细细地观察一株玉米,整株上会结着许多的玉米棒子,越是靠近底下的越是粗壮,而且颗粒饱满,而越是向上则越小,颗粒不全,还青青的没有成熟。

向日葵全都垂着头,大大的花盘上的葵花籽排列如整齐的士兵,而那些挺直着腰身的,或是没有花盘的,或是谎花没有结籽的。谷子们全都弯着腰,被沉重的谷穗坠得摇摇欲坠。而其间站立着的那些,就是谷莠子了,这些狗尾巴草,也长着长长的穗,却是笔直冲天。

于感动中明悟,人亦是如此,真正有收获真正有内涵的,往往都是很低的姿态。只有那些腹内空空华而不实之辈,才会在形态上高高在上。

20xx年11月节气

立冬

立,

建始也。

冬,

终也,

万物收藏也。

小雪

雨为寒气所薄,

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放慢脚步享受生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觉得走路不够快,于是开车出行,开车还觉得不够快,于是坐飞机出行,朝发夕至,工作鸭梨山大,让人倍感身心疲惫,旅游出行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最好方式,于是乎到了双休日、节假日路上人满为患,堵得不亦乐乎,乘兴而出,败兴而归,人们越来越向往那种田园牧歌般的慢生活:蓝天白云下,牛儿在碧绿的草地上慢慢地咀嚼青草,不时还抬起头哞哞叫几声,和牧人在不远处吹着的短笛声互相应和……

在丽江,几位驴友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民风吸引,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他发现当地纳西族人的生活方式同别处完全不同,恍如世外桃源,人们每天总要等到太阳升得老高才起床,吃过早饭已接近正午时,才慢腾腾地挪出家门该干啥干啥,或做些活计,或干脆只为出来散散步。无论是做活还是散步,总是一副不急不忙的样子,让人觉得他们是在故意浪费时间。一位驴友便问一位纳西族老人:“你们这种慢腾腾的生活方式就不能改改吗?若早起两个小时,会多做许多事情的!”令他没想到的是,老人却用缓慢的声音回答说:“我们纳西族人天生就是这样生活的,真不晓得你们这些外地人为何整天都要那么忙碌?其实,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天起,都是奔着同一个地方去,你们干吗非要忙着去赶死呢?” 老人的话虽然有些尖刻,却让人茅塞顿开。是啊,成天忙忙碌碌,步履匆匆,却忘记了欣赏沿路的风景,令人不无遗憾。

记得小时候,家里盖房子,要到山里去买木头,父亲总是到离家远一点的山上去买,价钱相对来说比近处的还贵一些。有人不解,路又远,价钱又贵,图啥呢?父亲一语道破秘密:原来,近处山上的木头虽然价钱便宜,但山上的木头长得快,属于速生林,由于土质较好、水分充足,不出十年就可以成才;而远处山上的木头,土质贫瘠,水分有限,一般二十年左右才可成材。到了最后一比较,长得快的木头容易虫蛀,不几年就得更换,就像给一个小孩子挑重担一样,承受不住压,长得慢的木头呢,按老辈人的说法,可以得几代人呢!

放慢你的脚步,让你的脚停一停,心歇一歇,欣赏一下路旁的风景,如海子所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盛夏时节说西瓜

盛夏时节,西瓜是一种最常见的消暑解渴的瓜果之一,堪称“瓜中之王”,甘味多汁,清爽解渴,人见人爱。

西瓜,属葫芦科,原产于非洲,是一种双子叶开花植物,形状像藤蔓,叶子呈羽毛状。它所结出的果实是瓠果,主要的食用部分为发达的胎座,果实为圆形,外皮光滑,呈绿色或黄色有花纹,果瓤多汁为红色或黄色。

西瓜又叫水瓜,寒瓜,夏瓜,最流行的说法是因其在汉代从西域引入,故称“西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

有介绍说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另一种说法是并非源于中国,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时珍记载的可靠性。

西瓜,顾名思义,是西域传来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经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却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热,称寒瓜。因此,西瓜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有疑问。那么,它是从什么路线传入中国的呢?

据推测它很可能是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汉武帝曾派“译长”,募商民,携丝绸,乘海船去西方国家“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海船从雷州半岛启航,沿北部湾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绕过越南南端金瓯角,再沿暹罗湾,顺马来半岛海岸南下,到达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到达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汉书·地理志》);这条海道,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

“已程不国”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呢,多数学者认为是斯里兰卡,也有人说是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无论哪种说法对,都说明汉武帝时代中国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经打开了,因为在汉代,阿拉伯人已经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风的秘密,能够东西穿航印度洋,这样,斯里兰卡和南洋群岛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和非洲交通的中转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经过斯里兰卡或南洋群岛再传入中国。广西和江苏汉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证。

炎炎夏日里,买上一个皮绿瓤红的西瓜,用刀“咔嚓咔嚓”切开,用牙轻轻一咬红色的瓜瓤,又甜又沙,口齿生津,十分惬意。此外,西瓜还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药用价值,西瓜子有清肺润肺功效,和中止渴、助消化,中医称瓜皮为“西瓜翠衣”,具有清热解暑、泻火除烦、降血压等作用,可以说,西瓜一身都是宝,不愧为“稀瓜”,稀世之瓜。

竹节虫的生存之道

在澳州竹林里,有一种竹节虫,身体细长,有三对纤细的胸足紧贴在身体两侧,全身分节明显,生来就像竹枝,只要它静静地趴在竹子上一动不动,就像隐了身一样,就是视力最好的鸟儿都无法发现它。

竹林鸟以竹节虫为食,按理,捕食竹节虫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因为它视力正常,竹节虫像竹节一样又容易辨认,可事实上并非如此,竹林鸟捕食竹节虫非常困难,捕食竹节虫时经常无功而返。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竹林鸟捕食竹节虫如此困难呢?

专家们通过观察发现,竹节虫大多情况下都是趴着不动的,给人造成一种视觉误差,好像它和竹子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发觉不了竹子上的竹节虫,即使在进食的时候,竹节虫也只吃一点点的蔷薇的嫩叶,进食时间严格控制在五十秒内,绝不会超时,即使吃不饱也决不贪恋,靠着这种尽力控制自身的运动,竹节虫避免了被竹林鸟发现的可能,从而保住了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竹节虫保全生命的方法告诉我们,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不要怨天由人,不如主动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下去。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