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字经 > 山东禁止全文推荐三字经引争议

山东禁止全文推荐三字经引争议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W 次

「导读」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山东禁止全文推荐三字经引争议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举一经报道,引起各界热议,对于一度兴起国学热潮的乌鲁木齐各学校来说,《三字经》究竟是否需要整容?也引出了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赞同:不少内容已不合时宜

对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乌市第七十中学学生处副主任、语文高级教师钱勇持赞同观点,他仔细阅读了那些被删除的篇目,认为的确合适。他说:“《三字经》《弟子规》是时下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流行篇目,但其中的确有不少内容与学生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建立有冲突。

他举了两处来证明,其一:《三字经》里对“为什么要读书?”的阐释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认为这段描述体现出很明显的功利主义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弟子规》里对父母去世后守孝的规定,也显得十分苛责,比如父亲去世守孝三年,母亲去世守孝一年,披麻戴孝进食素食等等。对这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予以删除是必要的。” 钱勇老师认为,毕竟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有限,更无法从价值体系和社会观点的统一性等方面对古典文化中的精华或糟粕做出正确的甄别,因此采取“删节版”是合适的。

  反对:这是一种过度保护

乌市第三十五小学校长石书虹对删节版的三字经持反对意见,她认为,如果学生今后读到的《三字经》是删节版的,会给孩子一种误导,缺少了全貌展示的《三字经》是不完整的,也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她认为,分析鉴别能力来自引导和训练,过度保护效果适得其反。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人为切割会给学生造成误解和误导,这已成为文化传承教育的一大障碍。出于过度保护的心态,将中小学生接触的经典先作“整容”,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石书虹提出,全文展示和全盘吸收是两个概念。她介绍,三十五小学采取的是“全貌展示,只用所需。”的做法,即学校在走廊楼道里和《校本课程》读本上,给学生们展示的是《三字经》的全文,这是出于对原文全貌展示的需要,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中,又注重了有所选择,比如结合“孝敬父母”“团结同学”“保护环境”等教育主题再截取相应章节展开讲述。她说:“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是为了不要忘记传统文化,传承其中的精华并了解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而为现代教育服务,如果担心学生把部分不适宜的内容误作好东西吸收,老师完全可以引导;但人为地把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规定学生只能接触所谓“精华”,不合教育原理。”

  质疑:如何取舍难以定论

针对这次“删除令”,有家长表示,既然是诵读经典,就应全文通读,而不应任由孩子断章取义。家长董女士表示,她的孩子就是看中了乌鲁木齐翰府幼儿园的国学文化才执意送去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坚持经典诵读,现在孩子才5岁《三字经》、《弟子规》张口就来。她认为:“有些东西孩子小听不懂不要紧,这种灌耳音是必要的,等长大了回头再读时,就自然明白了。” 对于“删除令”,一些老师提出,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认定《三字经》和《弟子规》里面哪句才算“糟粕”,乌市二十九中语文教师黄赟建议,“要‘去其糟粕’,应该先把‘糟粕’圈出来,让大家知道哪里是‘糟粕’。” 该校初一学生家长黄女士说,《三字经》、《弟子规》她都读过,她认为其中算得上糟粕的也只有“父母责,须顺承”,但这句话到底算不算糟粕呢?没有定论,她建议,对哪些是糟粕,必须要有明确的认定,这样才易于操作。

  质疑:全按经典培养

一到社会上就被摆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认为,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钱文忠说。

对于钱文忠教授“在当下社会,完全按照《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会不适应社会”的说法,绝大多数家长表示认可。家长们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肯定不适应。乌市第七十中学宋博宁的妈妈刘女士认为,《三字经》里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其价值观相对落后,大多都是主张忍耐顺从,甚至不乏奴性教育,这对于孩子来说,根本适应不了现在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的竞争。乌市五十四中学家长李先生表示,当今时代,比过去复杂千万倍。老实人吃亏,就是一个证明。这虽然可悲,却是事实。

  建议:关键在变通

对此,乌市三十五小学石书虹校长认为,吃亏的问题关键不在于三字经,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不一致,比如诚信、孝敬等等这些道德要真正落到实处,不能仅靠学校,而要依靠全社会的教育一致。不能因为某些物质利益受损,就放弃精神上对于美德的培养和追求。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是学校必须坚持的,她说:“要是你不忠诚,不守信,不知孝悌,不守规矩,哪个又愿意和你打交道呢?你又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呢?”

乌市二十九中语文老师黄赟认为,《三字经》《弟子规》倡导的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对忠孝的要求很高,虽有过失之处,但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倡导诚信礼让等等,虽然这会让孩子吃亏,但立足于长远,教师还是要坚守良好的传统美德教育,同时还要倡导与当下时代相符的品德教育,比如自信自强,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权威,学会利用规则进行利益博弈等等。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

读经典,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作现代阐释和转换,教师作为经典诵读的推介者和宣讲者,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老师自身的定位要清晰,必须能从经典中的吸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同时赋予新的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传承又要有所创新。

乌市新市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燕认为,传统的文化及知识是需要现代人发展性地并结合现代人实际地传承,不是照搬和死搬硬套。经典诵读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要灵活变通地运作,她说:“几百年前写的东西,肯定无法跟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契合,所以老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教育的有效性,不能仅仅是背诵,使小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并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灵活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 ”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