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 > 白居易的古诗代表作

白居易的古诗代表作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27K 次

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古诗代表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白居易的古诗代表作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衣裳和嘴里吃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骑着两匹马人是谁啊?是皇宫内太监和太监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价钱了。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脸。此处突出卖炭翁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样子。骑(jì):骑马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工序和漫长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肖像,写出劳动艰辛,也得到了形象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炭是自己艰苦劳动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话,那么他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罪行做好了有力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艰难处境和复杂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时候,占据着他全部心灵,不是埋怨冰雪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心理活动,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宫使”。在皇宫使者面前,在皇帝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漫长过程中所盘算一切、所希望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罪恶,而诗人“苦宫市”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老翁所能有唯一希望。这是全诗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艰辛,再以荒凉险恶南山作陪衬,老翁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一尺雪”和路上“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⑴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人送饭。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阳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农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麦穗。

⑾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梁书·张充传》:“半顷之地,足以输税,五亩之宅,树以桑府。”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俸禄。《史记·平准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⒅岁晏(yàn):一年将尽时候。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⒇尽日:整天,终日。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封建官吏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事情就发生"人倍忙"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男人们送饭。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麦子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感情烈度。白居易《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用法与此处"惜"字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人。你看她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自疚自愧。

作品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但是他们命运却有着紧密联系。今日凄凉可怜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苦难寄寓了深切同情。而且不是一般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白居易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共同路数。这首诗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目。

琵琶行 / 琵琶引

唐代: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解1、左迁:贬官。

2、凡:共。

3、间关:鸟鸣声。

4、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们通称。

6、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

7、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

8、浮梁:江西景德镇。

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

10、向前:刚才。

11、青衫:唐官员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级服色。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象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乐伎、艺人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感情。

诗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描写,就为“天涯沦落”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描写,与上面她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波涛为琵琶女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