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 >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古诗解析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古诗解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7W 次

《从军行》是古《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唐代诗人骆宾王、杨炯、李颀、王昌龄、卢纶等都曾以此乐府旧题写过优秀的军旅诗篇。《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诗人李白《从军行》的第二首,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塞外战场血风腥雨的角度,讴歌边关将士英勇卫国的视点等,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咂。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古诗解析

「原诗」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赏析

“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首句从将军所穿铁衣入笔,回顾了将军身经百战的戎马生涯。“百战”极言战时之久,交战之频。 “铁衣”,即用铁片制成的战衣,是冷兵器时代最佳的防护用具。一个“碎”字,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历经百战之后,本应坚固无比的铁衣,此时已然留下了累累的刀斑箭痕,破碎不堪了。首句简约蕴藉,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一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性格刚毅,威武不屈的将军,带领着麾下的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风餐露宿,无数次白刃相接,无数次浴血奋战,眼前的他们风尘仆仆,人疲马乏,剑折刀卷,经过无数次修补的战衣,已经血迹斑斑破碎不堪。

“城南已合数重围”,有了上一句的铺垫,此句写将军和他的战士们正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死考验。他们已经完全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就连进入城南的唯一的希望都被无情切断。“城南”点明了此次战役已是数次交战后的再次短兵相接,一旦从城南入城,就是安全之所,但眼下已见希望,却又失望:“合围”者,团团包围也,何况是“数重”呢,情势危急到了如此地步,要么投降被俘,要么全军覆没,似乎再无他法。诗人寥寥七字,字字千钧,将读者带入神经紧绷,呼吸紧张,生死只在转瞬间的两军对峙中。

“突营射杀呼延将”,这里“ 呼延将”,指匈奴呼延姓氏的将军。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贵族以呼延、卜、兰、乔等四姓氏最显贵。两军对峙,杀机四伏,双方将士布满血丝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对方最细微的举动,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死一般的静寂。将军一声喝令,战士纷纷响应,顿时,战鼓雷鸣,喊杀之声震天,生死之际,双方捉对厮杀,刀剑铿锵,箭雨铮铮;但见混乱之中的将军,由静而动,跃马突营,“人马尚腾空,鼎力弯硬弓,急矢敌首没,一箭呼延薨”。将军身经百战的军事素养立现,胸有定谋则见乱不慌,武艺高强方能一锤定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先发难,化被动而为主动,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最终突围创造了最佳的时机。诗人没有一字一句提及将军的神情与相貌,其沉稳坚毅的英雄形象已深锲读者心底。

“独领残兵千骑归”,突围无疑是成功的。“独领”二字写尽了将军身先士卒而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慨;然而“残兵”二字留下无限感伤与遗憾;“千骑归”则补充说明此次战役是一场大规模的运动战。诗作至此,戛然而止。我们可以想象,此番归去,迎接他们的绝不是君王的奖赏和百姓的颂扬,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一心为国,一意卫家,生死都置之度外了,还在乎身外之物乎?

纵观全诗,笔者认为这是一场救城之战。

其一:从诗人笔下将军的神勇和智谋来看,其每次作战必然会派斥候探测敌情,不会轻涉险地。“城南被围”,说明要么有重要人物在城里,要么此城是涉及战争成败的战略要地;敌方是围其必救,将军是“明知山有虎,但向虎山行”。

其二:此时大军已近城南,却不见城中接应,显然城中军力空虚,不过是依仗城墙的坚固,在苦苦坚守,期待援军。

只有理解为救城之战,“城南被围”才不损将军的智勇双全,才更显将军的忠国情怀和大局意识,眼前的这批血泊中拚杀出来的所谓“残兵败将”,才更让人感到可亲可敬,英勇豪迈。

“成王败寇”的思维,一直误导着我们的认识;歌颂凯旋的诗歌枚不胜举,我们长期以来难以直面惨败和溃退的结局,而李白的《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敢于去写惨烈的战争,甚至去写无人敢于涉及的败绩,偏又从败绩中显出无限的豪气,让读者对这次战败者从感情上的同情、理解进而发自内心的敬重、崇拜,并对边疆守卫者的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而振奋不已!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