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 > 浅谈古诗文的教学价值

浅谈古诗文的教学价值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5W 次

「导读」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浅谈古诗文的教学价值

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古代诗文,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优美,形象生动,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古诗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古诗文,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全靠文言得以保存下来,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如《口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活板》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核舟记》赞扬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卓越技巧。从《陈涉世家》我们看到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具体过程及其浩浩荡荡的巨大声势,《曹刿论战》记载了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齐国的史实,《捕蛇者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堪繁重赋税的现实,《石壕吏》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卖炭翁》则再现了“宫市”残酷掠夺的本性。

初中生一般说来从十一岁至十四岁,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生活,以利于积累人生经验。优秀的诗歌、散文,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的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可以说,文学作品是社会人生的浓缩,正可以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诗歌散文,能够培养他们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如《诗经》就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离骚》则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理想。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率性自然,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看到了李白的浪漫情怀,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我们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 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辩证的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当今,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经受到高度重视。语文教育老前辈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他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彭端淑的《为学》、王安石的《伤仲永》、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以及《孙权劝学》、《卖油翁》、《乐羊子妻》、《送东阳马生序》,这些文章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诲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诫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看来,仍然是字字千钧。

文言诗文具有无法估量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方法合理的去开发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学习了蒲松龄的《狼》,明白了人的智慧可以战胜一切的道理,教育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坏人、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扁鹊见蔡桓公》告诫学生对待错误要防微杜渐,不可亡羊补牢;《愚公移山》则让学生明白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为人类服务;《木兰诗》把家庭责任和国家社稷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岳阳楼记》进一步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人翁精神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邹忌讽齐王纳谏》以浅显易懂的比喻展示了“只有广开言路,纳谏除弊,才能修明政治,强盛国家”的道理,与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柳宗元的《黔之驴》,让学生看到了不学无术者的可悲下场。

  3. 感染功能——审美价值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散文,特别是诗歌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记诵,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静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杜甫《春夜喜雨》的“喜”与《春望》的“忧”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桃花源记》引起人们无限的向往,《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又带给人们不尽的留恋。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