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 > 有关政治的古诗

有关政治的古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6W 次

政治古诗篇一:政治诗词哲理

有关政治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哲学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像、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巧用古诗词,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既能启迪思维又能陶冶情操。

如在讲“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引用唐代诗人李白《日出行》的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在让学生感悟诗词之美的同时,可设计如下问题:草,不因繁茂而感谢春风;树,不因凋零而怨恨秋天。为什么?四季循环。究竟是谁在驱使,是否存在超自然的神在主宰?此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又如可引用宋朝陈与义的诗句:“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来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下面就诠释哲学道理的一部分诗词来做个小总结。

反映辩证唯物论哲学道理的部分诗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道理的部分诗词: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也正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反映唯物辩证法哲学道理的部分诗词: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变化发展。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哲理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考研政治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B)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

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D)。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D)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C)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1)(4)B、(2)(3)C、(1)(3)D、(2)(4)

9、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0、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C)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1、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

12、"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B)

A、用发展的眼光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坚持矛盾观点D、注重事实

13、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A)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D)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1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B)

A、物质是运动的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17、"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D)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

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18、"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C)

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B)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B、⑴⑶C、⑵⑶D、⑵⑷

2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C)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21、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

A、要把握适度原则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B)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B、⑶⑷C、⑴⑵⑶⑷D、⑴⑶⑷

23、"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2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D)

A、超前反映B、如实反映C、特殊形式的反映D、歪曲、虚幻的反映

25、"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C)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26、"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

A、本质和现象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D、真理与谬误

27、"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B)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8、"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C)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29、"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C)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30、"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B)

(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1)(2)(4)B、(1)(2)(3)C、(2)(3)(4)D、(1)(2)(3)(4)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模拟辨析题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参考答案」

(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

(1)此观点错误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它把哲学当成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理论体系,这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它的作用是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科学之科学”,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包罗万象的科学,必然导致用哲学原则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用主观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联系,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3.“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参考答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二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参考答案」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2)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5.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参考答案」

(1)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

政治古诗篇二:诗词中看政治

诗词中看政治

政治道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隐藏于生活的小事,潜匿于人们的思想,甚至是在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古诗词也能寻觅到它的足迹。

(一)“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若在如今这开放发展的时代,每一位政府官员都如于谦那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那么这国家才能真正是人民的国家。这就涉及到当下热议的话题——反腐。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深化改革,巩固成果,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如何巩固,怎样深入?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反腐倡廉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

对于2014年的反腐“大丰收”,有人就问了,2015年的反腐会不会就此收手?对此习总书记放出明确信号“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变,发现多少查处多少。”这些话当然不只是说说而已。我认为,反腐倡廉,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始终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其次便是坚持改革创新。对于党内各种制度中落后的要加以改革;推进治腐问责,治懒增效,治散聚力;完善监督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努力让我们的所有政府官员真正做好“清风两袖朝天去”“忧国忧民主义真,呕心沥血想黎民”的人民好

干部。

(二)“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一句诗。在这里,这句诗寓意着21个经济体汇集在一起制定未来共同发展蓝图,实现共同繁荣,它体现了中国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理念,而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投行,与此诗在这里的寓意又不谋而合。亚投行作为多边开发机构,既贯彻中国新的国家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又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多家选择,正体现了中国开放共赢发展理念。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倡议正立亚投行,意在探索新的融资机制,将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缺口,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亚投行成立后,将与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密切合作,有效动员私营部门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将为其他各个国家带来发展机遇,这将有助于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便使“众花成春、群雁成行”,共谋发展。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一生为自己的楚国忧国忧民,这句诗便是他毕业追求的政治理想。而如何求索?屈原有他的政治理想,中国也有“中国梦”。说到“中国梦”这个词,大家早已不陌生。

它是于2014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为顺应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指导思想,从2014年5月26日开始,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5集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内容分别是“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梦筑天下”,这正体现了“中国梦”的内涵与实质,它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激励中国人全身心投入实现“中国梦”宏伟事业的一次总动员。那么我们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又如何投身于实现中国梦事业的总动员呢?我认为首先要培养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青年学生一定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最后,我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民族精神。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因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迈向中国梦。

(四)“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藻涟”这句诗写的是我们国家的京杭大运河,这让我联想到了它的申遗。2014年6月22日是,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在呼吁我们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不仅提升了大运河、丝绸之路的价值,而且,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增强国民对大运河乃至其他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它的申遗成功,还告诫国人和政府领导,不可为经济利益而破坏文化遗产,对我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带来了全新的观念、思想,促使着我们每一个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说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寓意丰富,我看政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反腐,亚投行、文化遗产、中国梦等等等等,这些新时期的思想或实践,正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好,促使着我们不断朝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梦不再是梦,相信这一天不会很远。

政治古诗篇三:政治古诗解读

2012高考政治复习:政治常考古诗文哲理分析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

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读: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其寓意在赞扬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哲理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读:君主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打翻船。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老百姓这片水才能承载君王这只船。反之,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鱼肉百姓,老百姓就会打翻君王这只船。

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读: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哲理分析:“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解读: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

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21.富润屋,德润身

解读:正确的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哲理分析:意识不仅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对人自身具有调节作用。错误的意识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表明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是有智慧的表现。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应当如此,对自己也应如此。看待自己,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样,都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结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坏的可能,如果没有“远虑”,对坏的可能估计不足,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到时候真的出现了坏的结果,那就变成了“近忧”。

哲理分析: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解读:在对弈中、战争中都会出现由于局部的失误而造成全局失利的情况。

哲理分析: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