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籍 > 肖邦钢琴鉴赏的报告大全

肖邦钢琴鉴赏的报告大全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75K 次

一、基本乐理课程论文:肖邦《G小调叙事曲》赏析

肖邦钢琴鉴赏的报告大全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由,其中的《G小调叙事曲》是他创作的第一首叙事曲,也是整个器乐曲中的第一首采用叙事性的体裁进行创作的作品。这也正是体现了作曲家肖邦的个性化特点。《G小调第一叙事曲》有多种不同乐谱版本,每个钢琴家因其自身的技术、智力因素、音乐知识、演奏创造潜力、气质、精神涵养等因素使《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作品出现了不同的诠释风格,如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不动声色但扣心人弦;霍洛维茨的个性张扬和毫不掩饰的炫技;波利尼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的音色与浓郁的诗意等。肖邦以他天才般的创作再次证明了音乐的魅力所在。

前段时间在音乐厅听了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钢琴独奏音乐会,会上演奏的钢琴曲都觉得很好听,但对其中的一首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特别有感觉,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也结合课上学的一些知识对这首作品做了一点赏析。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赋予了音乐家要求摆脱束缚、表现个性的精神。音乐创作的风格开始朝着技艺高超、感情极度外溢的方向走去。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因此被称为“浪漫主义音乐”,肖邦是其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肖邦(1810—1849),19世纪初出生于波兰,兼具斯拉夫民族与法兰西民族的双重血统。这位被誉为“钢琴诗人”的作曲家一生都将祖国和民族的自由视为自己的生命之魂,他所追求的是通过运用钢琴的演奏技巧来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情感。肖邦的创作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形成,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艺术的发展,其富于情感的旋律和气势过人的特性带给人们一种极其纯净的声音享受。“通过曲调可以听出人民的心声,通过为旋律所配的美妙的和声可以看出他们的心地和他们的真挚”——《G小调叙事曲》就是其中较富特色的一部作品。

19世纪,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产生了器乐的叙事曲。器乐的叙事曲和叙事诗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叙事曲(ballade)作为钢琴曲体裁是肖邦所首创的,它是一种篇幅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相当于诗歌领域叙述英雄丰功伟绩的歌谣。他一生写了四首钢琴叙事曲,这些叙事曲将文学作晶的精神和音乐语言融合在一起,是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宏大的高潮构成的完美的巨著。在他之后,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福雷等人都用这种体裁创作过钢琴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于1831——1835年之间,编号23,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创作最早的一首,是第一首采用这种体裁名称的钢琴作品。席林斯基说这个叙事曲“不仅没有词,而且也没有任何具体化的内容,但却与曲名十分一致和贴切。”也是肖邦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一个标志。因而这部作品无论在音乐史上还是在肖邦的全部创作生涯(1817~1849)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在创作《G小调第一叙事曲》时,肖邦刚来到法国巴黎,这时的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当时政权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有较多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单不可。”他很快打开了局面,获得成功。但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恨的流亡者痛苦的心灵。他在1832年底写给巴黎艺术部长的一封信中“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的字句就能表明肖邦当时的身份和心情。这时,同波兰同胞交谈、同忆(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的里平斯基等)就成了他精神的慰藉。如果说肖邦的创作前期足以清新、明快为基调的,并略有欧洲沙龙乐风及波兰贵族气息的话,那么在这一时期,独立面对生活的艰辛及失去祖国的哀痛使他的思想趋于成熟,作品的思想性更高,情感更深刻,气势更宏大。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性的特点。《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宏伟的史诗性乐曲jF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肖邦曾亲口对舒曼说,他的某些叙事曲受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史诗启发而写

成。史学家认为《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基于密茨凯维支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这一剧作描写的是11世纪立陶宛被日耳曼骑兵所灭,立陶宛后裔华伦洛德被俘,并在长大后受到13耳曼人的重用。立陶宛老人乔装成歌手深入日耳曼得以接近华伦洛德,通过反复启发,教育,终于使华伦洛德醒悟,立志牺牲个人为祖国效劳。最后终于使立陶宛人得胜,而华伦洛德却被日耳曼人处死。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一直鼓舞着波兰人民反抗异族压迫的斗志,成为密茨凯维支诗剧的主题。也进入了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G小调第一叙事曲》由3段曲式结构组成,主要采用奏呜曲的结构。利用这种结构的主副部的对比,来体现音乐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其中有一个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中段,这中段从94小节起,具有展开部的特点,根据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原则,包含的两个主要主题,并在叙事曲的各段都有完整的展现,在再现部只是次序颠倒了而已。中段和再现部主题重复的特点是强化其表现的变奏展开。叙事曲由极其动人的引子开始,以扩展了的炫技性尾声结束。在呈示部里表现出两个主要主题的细微冲突是一个诠释问题。因为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第一主题的速度为(moderato),第二主题是主观的,较前慢些(meno mosso):在调性上,一个是G小调,一个是降E大调。除此之外,两个主题的不同主要在织体上。虽然两者均为主调音乐,但第一主题的弹奏要求是多层结构。一部分演奏要色彩明亮,另一部分则相反,要有安静一些的伴奏和弦。这是技术上不同的两个功能造成的效果。在再现部里,叙事曲的两个基本点主题都在自己原来的调性中出现,但如前面所指出的,次序颠倒了。力度为很强的第二主题保持着自己的二部结构,其内容在表达上得到了加深。在再现部演奏这一主题时,要求大大积聚智力(虽然其准备已在连接部充满了很高的感情熟度)。这种谨慎的潜力和特殊的和谐华丽,是通过宽阔的推进、右手的和弦乐句来丰富声音的,并通过充满光彩的、大胆的和很有效的演奏几组五连音得以表现的。开始类似大提琴庄重的齐奏,第一主题是热情,最高潮处右手成为繁华的琶音。第二主题是左手广域的分散和弦伴奏,也处理得非常雄大。

对于曲式也有不同看法:从乐谱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对称的原则比奏呜曲式的原则更占优势。原因如下:此曲的第一部分符合奏鸣曲式呈示部的结构,第二部分也相当于展开部,虽然有主鄙和副部的大片段再现,但在倒装再现部内,副部和第一部分的副部一样在同一调性上进行。此曲不仅结构七对称,调性上也对称,因为再现部中的副部和第一部分的副部出现在同一凋性上,展开部中的主部和副部则在同一音调上。笔者赞成用混合曲式概念去分析这一作品的做法,因此曲结构和传统奏鸣曲式存在着不同,正如钱仁康先生在《肖邦的叙事曲》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连结部具有主体的功能,表现独立的形象,不像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式中那样和主部一气呵成,在结构功能上只起桥梁作用;展开部中没有真正的展开因素,而由主部的变奏、变形和即兴性段落构成;再现部中的主题是倒置的,副部的调性和呈示部中一样,没有回到主调。事实上,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单纯的奏呜曲式。”

总的看来,主部第一次出现具有沉思、叹息特征,而第二次出现则是惊慌不安的,其后半部分为副部英勇、豪迈的感情进入做了准备;第三次出现具有悲剧性,为暴风骤雨般的尾声进入做准备。整个主部的三次出现,规模是前大后小,调性上两端一致,中间是高于两端大2度的调性。副部第一次出现采用低声坦诉的手法;第二次出现具有英雄的气概,右手旋律比第一次开始时低了11度;第三次出现具有汹涌澎湃的激情。副部的i次出现,规模比例为两端一致,中间比两端多五小节。展开部中主要用变奏来发展主题,并保持完整结构,使“展开”具有再现性质,使整个结构具有回旋曲式的因素。

《G小调第一叙事曲》有多种不同乐谱版本。不同的版本在原谱未明显标记清楚时,往往会在指法、乐句、演奏的指示性用语及表情术语、踏板、装饰音技法上有所区别。最好是选择“原典版”,因为“原典版”(urtext)没有后入重新编定及解释,完全依照原作曲家使用的符号,更符合作曲家原意。伦敦出版商威赛尔在英国第一版《第一叙事曲》上加小标题,称之为《宠爱》。这一牵强附会的标题与乐曲内容完全不符。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最信赖的抄谱员丰塔那的一封信中斥责威赛尔(当时英困的出版商)说:“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赔钱,那是他不照我的指示,而给它们加上愚蠢的题目所致。”不同的钢琴乐谱版本各有异同,各有优缺点,在音乐文献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如肖邦的钢琴作品指法常常是3指越过4指、4指越过5指,这种交叉的指法对于手指长的人比较适合。但对于手指短的就不适合。在钢琴教学或其他々业教学中,若能选择好的乐谱版本,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好的版本应该是编者使用的资料清楚而完整;编者加入的符号,必须和原作者使用的符号用两种印刷体表示;最好编者能对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及诠释加以介绍;参考的符号多,指法精确。

每个钢琴家凶其自身的技术、智力凶素、音乐知识、演奏创造潜力、气质、精神涵养等因素使《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作品出现了不同的诠释风格,如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不动声色但扣心人弦;霍洛维茨的个性张扬和毫不掩饰的炫技;波利尼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的音色与浓郁的诗意等。肖邦以他天才般的创作再次证明了音乐的魅力所在。“肖邦音乐的艺术目标要比天才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高得多、远得多。”

二、爱国的钢琴诗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的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自始至终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然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从1772年到1795年这二十几年当中,先后遭到俄、普、奥三国的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1830年以前肖邦尚是一个无忧无虑刚刚走入生活的年轻人,这一创作时期的作品欢快明朗,没有严峻的悲剧性因素,但思想深度确实有限的。然其早期创作中极为可贵的一点,便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

而在被迫远离祖国来到巴黎的1831年前后,肖邦的创作进入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真正的成熟期。这段创作时期中,肖邦多数的作品都渗入了他对祖国的情感——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又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虐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鸣奏曲》等;还有还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等等。

其中的《第一叙事曲》鲜明地流露出作曲者的爱国情感。曲中加入了许多幻想、变奏的成分。作曲者在展开的部分中爱国热情逐渐增长,在这种情感充分的

积累过后,所有的怀念和会议都有了一种英雄般豪迈的气概,最后回到了悲剧性的高潮。全曲中无一处不表现肖邦一颗飞向祖国的心,表现出英勇威武的气概,且附带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尾声,他发出了最后的祝愿,投入了决死的斗争,为祖国的独立坚决斗争到底。

1832年后的十多年间,肖邦的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就在他创作的全盛时期,肖邦于1842年作了一首名为《英雄》的波兰舞曲。这首曲子充满了战斗力量和英雄气概,以强壮的、雄赳赳的节奏,叙述了波兰往昔封建时代的繁华。本曲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简直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而肖邦则在这首波兰舞曲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国热情。

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他痛苦地称自己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柱子上刻有圣经马太福音六章二十一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着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尽管他的生命是短暂的,

但他的成绩却是不朽的!

这位半生颠沛流离、客居他乡,然而又将一片赤诚之心先给祖国的波兰之子,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的“钢琴诗人”——肖邦,其作品不仅因为极高的艺术价值而流传后世,更因为他炽热的爱国情怀与高尚的个人情操深深打动了后人。肖邦和他的钢琴曲,将因此而不朽,永恒。

三、肖邦音乐鉴赏论文

肖邦是一位杰出的钢琴艺术家,对于他的生平已无须作任何多余的介绍。没有一个弹钢琴的人不曾弹过他的作品,毫无疑问,每一个钢琴家都学习他的作品、研究他的音乐。而一辈子只弹肖邦一个人的作品的钢琴家也不在少数。所以他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钢琴作曲和演奏技术上,充分地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所创作的夜曲可谓是字字珠玑,声声动人,首首精品。

(一)创作特色

可以说肖邦的创作是打破常规的,他那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典雅、羞怯及忧郁的气质在夜曲这种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将夜曲从沙龙情调的狭小表现圈子扩展开来,不仅有对大自然夜景的描绘,细腻的心理刻画,静夜中忧郁、沉思、伤感、柔性的表白,而且将火一样的激情以及像叙事曲那样富于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内容注人夜曲中。

1.旋律特色

肖邦夜曲旋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声乐性。如创作于1830年的《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回旋曲式,12/拍,行板速度。这首夜曲的特点是右手旋律保持优美的装饰性的歌唱,左手是和声性的伴奏。它像是花腔女高音在轻盈的伴奏下唱着一首优美、抒情的咏叹调。肖邦常因创作内容的需要大胆打破传统曲式结构的框框,这首回旋曲即是ABAIBIAIC的结构形式。主题A段(1一8小节)是一首抒情、明朗而柔美的歌。经过8小节A段主题装饰性变化后引出了插部B段(9一12小节)的旋律,这一段音乐在A段的基础上注人了幸福、恬静的歌唱性。A段经过三次重复后进人插部C段。中间穿插的两个段落(9一12小节和17一20小节)是前面主题的引申和扩展,像歌剧中的宣叙调在柔情地倾诉内心的感受。终曲的尾奏是一串快速的华彩乐段,晶莹、剔透,饱含着内心的激情,最后在降E大调主和弦分解的摇曳型节奏中越来越轻地结束了全曲。

2.表现手法特色

新颖的和声及独特的转调手法在夜曲创作上的应用,是肖邦夜曲的又一特色。肖邦可称为19世纪浪漫派音乐中和声方面的一位创新者。他大胆地运用不协和音、经过音及和弦外音,创造出使同时代人感到迷惑的和声色彩。但是这些令人惊讶的新奇和声效果,却极富有表情意义。如《降b小调夜曲》作品9之1中,乐曲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朦胧的夜色中,主题旋律优美、柔和、略带忧郁。在旋律中不时加进精巧、轻盈的装饰音,更增添了迷人的幻想色彩。在降D大调的中段,音乐表现出明快、充满生气的形象,与前后两段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用降D大调与D大调之间频繁的变换调性,来表现心绪不定的情景。特别是在第50小节至67小节旋律的进行中,作者始终不变地使用同一个降D大调和弦,使音乐进人了一个茫然若失的状态。这种和声静止的处理方法直接诉诸感觉器官,使音乐脱离了原有的主题进行与和声结构,这是肖邦的一种创新手法。在这首乐曲中,他还别出心裁地在尾声中直接使用新的旋律材料,从降b小调向降B大调的主音转换,并最终结束在降B大调上。他善于运用这一特有的以大调结束小调乐曲的手法,通过音响效果的转变及功能进行来加强乐曲的感情色彩。

3.即兴情趣特色

肖邦夜曲的另一特色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即兴性情趣。肖邦作品中有许多即兴意味的乐句或装饰性的变化,这种装饰性的乐句十分富有诗意,充满了随心所欲的即兴性情趣。《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的结尾及乐曲主题每一次带有华彩性装饰变奏的出现,即带有很强的即兴性(13小节,21小节),使主题的每一次再现都诗意地诉说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升C小调夜曲))(遗作)结尾部的4次装饰性变化,则完全是即兴的抒发。肖邦钢琴作品中这种与众不同的即兴性,正是肖邦的高贵、典雅气质和个性的自然流露。《升F大调夜曲》作品巧之2是用三段体写成的。第一段是甜美的回忆,主题在宁静的气氛中安详地出现,它

柔美、委婉、含情脉脉。偶然出现的增二度下行使音乐悄然生起了一层淡淡的愁云。在主题重复两小节后即被“优雅”、“华丽”、“镶”有许多装饰性变化音的经过句所围浇(1一12小节),像仲夏的微风吹起纷乱的思绪。这首夜曲中几段华彩性经过句是肖邦夜曲中旋律变奏的精彩范例。他的装饰性乐句都有个性的结构,虽然有时好像离主题原形很远,但都与基本的音乐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与歌唱的主旋律始终保持着内在的联系。

(二)表达方式

1.节奏方面

肖邦不甘于受古典时期音乐的束缚。在节奏上,他大胆的创新,运用变化无穷的形式来给自己的音乐作不同的演绎。在另一方面,乐曲中,他大量的运用精致的半音进行和等音进行,并且运用小的“装饰”音群。李斯特曾说过:“这种装饰音群好像闪烁着彩虹的露珠,一滴滴地落在旋律上”。故演奏是应格外仔细,用心把握。

2.旋律方面

肖邦的夜曲最能够体现肖邦旋律上的天赋。他运用独特的和声感觉,宽广的形式安排和弦,“夜曲”的结构类型明显的来自菲尔德—以一种持续和声的惯用法变成旋律的一种有表情的根茎,本身也具有一种旋律作用。肖邦独立出右手旋律,发挥他演奏的全部表现力,同时,在左手伴以踏板,以不完整的和弦伴奏提供全部的节奏与和声背景。他通过把左手音型的音域规则扩大至八度以上并使用持续音踏板,所以,“伴奏”音型也不只是一个分离的和弦,而是一个自由流动的旋律型。肖邦不善长运用正式的对位,如《夜曲》作品55之2。有时两个曲调在记谱上同时清楚的显现出来,有时其中之一突出于伴奏音型之上。这样的对位使两个各自完整和自然的旋律完美、匀称地结合在一起。

3.和声方面

作为和声学家,肖邦是十九世纪一个最伟大的革新者。他的独创性更重要的是把半音的不协和与转调的手法推向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普通的倚音或经过音与旋律性伴奏音型组合,产生了新奇的和声效果,如(夜曲》作品9号之3o肖邦不是让这些不谐和现象偶然地一闪而过,而是赋之以表现加以评述。他经常模棱两可地使用和弦,使其有转调的无限可能性。肖邦有时也有意经过许多调来转调,因而调性感很少。如(夜曲》作品37之2。更典型的是他滑过一系列的调时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效果成为一个色彩斑斓的整体,不给人离开主调的感觉。有时旋律转入没有任何调性基础的纯半音领域。这样的乐段的确能称之为是革命性的。肖邦的结尾非常独特,他以不太引人注目的方法引申了和声观念,在一首以大调结束的小调乐曲中找到新途径来加强这种手法的感情色彩。如<夜曲》作品27之1

另外一个深远意义就是创造了“和声空想”。这种空想最早出现在《夜曲》作品9之1中:这里的和声完全是静止的,或者催眠似的千篇一律地重复一组两个或三个和弦。肖邦以浪漫主义方式自始至终的使用着自己的调式和和声。

4.音色方面

肖邦不愿意被古典主义的程式系统冰冻住自己,不愿意被锁在牢笼中。他想翱翔在空中尽情的休息,在那里展开翅膀,被空中的气体催眠入睡。在夜曲中,他大量的运用最柔和的色彩和最不可捉摸及对比的非常细腻的写法。据说肖邦在演奏它们时,尽可能的使自己的手指更多的贴键,这样能使它获得更柔和的音响效果。所以,弹他的作品时,必须在抑扬的节奏方面十分灵活,并带着morbidezza(轻柔式)。李斯特曾经说过:‘’肖邦的演奏是一层情意缠绵的薄雾,是冬日盛开的玫瑰。”

5、情感方面

肖邦内心深处充满了在他觉得是少年时代体验到的最动人的感情。他认为,只应当把这种感情寄托于艺术,在音乐中,他唯一只寻求那种符合他天性的东西。他像真正的诗人一样,把他丰富的想象,童年时代的欢乐,少年时代的不安,青年时代美好的感情,以最纯净的形

式在他的音乐中流露出来。他的夜曲更能表达他性格上忧郁和平静的一面,更能表达他的细腻、温柔、骄傲、羞怯与痛苦。他的音乐好象要把你带入一个茫然的状态中与现实世界隔开,在他灵活的手指下展现了一个略带痛苦的轻柔世界。当我们百感交集地倾听这美妙的潺潺细语时,他能让你的心灵歌唱。

(三)结束语

作为浪漫派艺术顶盛时期的肖邦钢琴作品,他的每一首乐曲都堪称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他用钢琴演奏与创作这种最单纯的艺术形式,创造出了完美的艺术风格、丰富的钢琴演奏技巧和旷古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得其成为了钢琴艺术爱好者心目中的偶像。

肖邦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的创作涉及钢琴音乐的各种题材,作品或委婉抒情,或热情奔放,或华丽轻盈,或感伤忧郁,品位高雅,无不具有无穷的魅力。这里仅仅只是从肖邦钢琴音乐中的一种题材形式作了一组粗略的诊释,这在肖邦音乐造诣的海洋中是远远不够的。肖邦作品所展示出的深刻内涵,独特风格,卓越的想象力和完美精湛的技巧,以及在表现形式上所做的开拓性探索,对后世界音乐产生着长久的影响,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