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籍 > 《楮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楮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8W 次

楮亭记(袁中道)/:作品名称: 楮亭记 创作年代: 明朝 文学体裁: 诗歌 作者: 袁中道 原文 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1]。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

《楮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1]。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2]?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3],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栌之用[4];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H面[5],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6],盖亦有取于此。”

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7]。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8]。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9]?且将九锡之矣[10],遂取之以名吾亭。

原文翻译

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作品注释

[1]楮(chǔ)树:落叶乔木。叶似桑,皮可制纸。

[2]枳:伤害。

[3]“商丘之木”两句:典出《庄子·人间世》:“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醒(chéng):醉酒。

[4](jī):柱上的方木。栌:大柱柱头承托栋梁的方木。

[5]H(huì):洗脸。

[6]子瞻:苏轼,其《宥老楮诗》说楮树用处“略数得五六”。

[7]樾(yuè):树荫。

[8]当(dàng):适合。

[9]宥(yòu):通“侑”,酬答。

[10]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作品赏析

该文选自《珂雪斋近集》。文章叙述了楮树的用处和楮亭的由来,并借题发挥,从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特点,形象地阐发了《庄子·山木篇》所谓成材为患,不成材也为患,只得“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保全性命的观点,也隐隐表达了作者对人材的生存处境的思索。

  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北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公元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历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珂雪斋近集》,文学珍本文库第一集第十四种版。今本有《柯雪斋集》,钱伯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