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语大全 > 巧取豪夺成语故事大纲

巧取豪夺成语故事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5K 次

巧取豪夺成语故事1

【成语】:

巧取豪夺成语故事

巧取豪夺

【拼音】:

[qiǎo qǔ háo duó]

【解释】:

巧取:软骗;豪夺:强抢。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出处】:

宋·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举例造句】:

只因他们聪明有馀,但爱心不足,那些聪明又有才智的人,只知巧取豪夺,只知保护自己,只知侵略他人,只知强求,却不知如何给予。

【成语故事】:

宋朝著名的书画家米芾(fú),生活放荡不羁,装疯卖傻,人称米癫。他的书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说,米芾喜欢收藏古代名贵字画,收藏的办法却常常采取欺骗手段。他只要打听到谁家有古代字画,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和原作一模一样,然后把摹本归还给人家,而自己留下真迹。有时把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借来,经过精心临摹之后,故意把真迹和摹本混在一起,让别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十分逼真,别人常把摹本当真迹收下来。

米芾除了骗取别人的书画珍品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占有。有一次,米芾乘船时遇见了书画收藏者蔡攸(yōu)。蔡攸把自己收藏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给他看。他一看就不肯放手了,一定要用一幅画同蔡攸交换。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最后竟以投河自尽相威胁。蔡攸无奈,只得同意交换。

对于米芾采取的这种骗取占有别人字画的不正当手段,当时的人就斥之为巧偷豪夺。苏轼在《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中也说: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晋朝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

巧取豪夺成语故事2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昼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付。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巧取豪夺成语故事3

巧取豪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巧取豪夺这个成语有什么故事呢?其实这是来自宋代非常有名的书画家米友仁,一起来听听这个成语故事吧!

米友仁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书画家,他擅长的是山水画和行书。在他年轻时,比较喜欢临摹古人的书画,而且非常喜爱古代名人的作品。

有一次,在涟水时曾向别人借来一幅松牛图,花了好几天工夫才将画临摹下来。然后他把真画留下,把临摹的给了人家,可是过了两三天,画主就找他要真本。

他疑惑地问画主:“你是怎么发现的?”画主笑了笑说:“我的真画从牛的眼睛里能看到牧童的影子,而你的却看不到。”米友仁听了只得把真画还给人家,喜欢名画的他常常这样,因此获得了很多名贵的真本古画。当时的人把他这种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又引申为巧取豪夺。

赞助商

赞助商